青年话题|“没福硬享”,是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见习记者 林千惠
“什么水果要20元钱一斤?买一盒尝尝”“上班这么累,还是给自己买杯奶茶吧。”……最近,“没福硬享”成了互联网上年轻人们间流行的热梗。在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没福硬享”话题有1.9亿次播放量,而在小红书,相关标签则有1589.5万浏览量。
所谓 “没福硬享”,指的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日常生活里,老一辈讲究“先苦后甜”,有时过于节俭,甚至“没苦硬吃”。但年轻人喜爱即时反馈,“先甜后也甜”,乐于时不时奖励自己,买点好吃的、好玩的,就算这一天过下来平淡无奇,也要自己给自己找福享。比如奶茶两杯起送,那就一个人喝两杯,绝不苦了自己的嘴;兴致来了,到超市买个价格和日薪一样高的水果来奖励自己。有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美好小点缀,不过,也有人抱有谨慎的态度。
◆ 忙碌之中,要对自己好点 ◆
“00后主打一个没福硬享。”一大早,王倩在网上发出自己的上班早餐照。她是个“没福硬享”理念的贯彻者。平时上班,她会给自己带丰富的营养早餐;周末煮饭做素面,结果放一堆肥牛、丸子、虾滑,把素面午餐变成单人份小火锅。
上班族小莫刚入社会,经济比较紧张,多数时候都是在省钱,但忙碌一周后,她跑到超市买了个257元的大榴莲。“我觉得没福硬享是个很正面的词语。”她说,“吃顿好的,买点喜欢的小玩意。我的快乐不仅是买到爱吃的水果,还是‘辛苦这么久终于可以犒劳自己一下啦’的满足感。”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没福硬享”是生活里的小小打气筒。“时代进步了,我们和老一辈的家长有很大差异。现在年轻人都会觉得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自己认真上一个月班发工资了,肯定是要满足一下自己。”王倩说道。
而95后谢小姐更愿意把“没福硬享”理解为生活中给自己制造的惊喜瞬间。平时她忙着上班,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前段时间她难得旅游一趟,从武汉到重庆行程很久,超过五小时,她又从没坐过高铁商务舱,就特意花钱进行了体验。
“椅子可以放平睡觉,还有拖鞋,还提供免费的套餐。”一趟下来,她拍了照、睡了觉、吃了好吃的,觉得“值回票价”,也开了眼界。平时她当然不会花这个钱,但偶尔“没福硬享”一下,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人生在于体验,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想要体验一次,这也很正常。”她觉得,适度的“没福硬享”只是一种生活态度,让生活过得更有意思和舒适。
◆ 是被拿捏还是享受,需要考虑清楚 ◆
“前提得看消费多少。”生于1997年的小廖表现得有些谨慎。为了喜欢的歌手,她特意向公司请假去看演唱会,也算是“没福硬享”了一把。她觉得算是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但也是因为那位歌手很少开演出,花钱是偶尔一次。如果价格超支过多,且频繁如此,那对她而言就会很吃力。“感觉要是花过头,就会变成另一种‘没苦硬吃’。”她说。
是没福硬享,还是消费煽动呢?大三学生张成并不确定。他也曾看到过奶茶外卖两杯起送,那就买两杯一人喝的说法。而他也试着做过。但两杯大杯奶茶拿到手后,喝一杯就喝不下了,还是扔了一杯。结果算下来,多花了钱还浪费了食物。“到最后是奶茶店享福还是我享福啊。”他吐槽说。
也有人觉得一些“没福硬享”的短视频做得太过夸张,将年轻人当做了傻子。“视频里博主说的那种看到300元的咖啡跑去试一下是‘有福硬享’,真的有人会买吗?感觉只是做一个视频效果。”谢小姐就对某个热门视频表示了质疑。她觉得,多数年轻人的“没福硬享”只是一种正面的自我调侃,大家奋斗时给自己一点甜头,一般还是很懂得消费适度的。
实际上,“没福硬享”确实正成为一种效果手段。点进网络平台的“没福硬享”话题,许多商业账号不知何时偷偷溜入其中,打起了各类广告。“没福硬享,整觉都是羊毛睡袋给的”“狠下心买了洗碗机,当代年轻人主打没福硬享”“吃某牌子的玉米片,没福硬享上了”……一排刷下来,“没福硬享”俨然成了商家的广告位,试图将不明所以的年轻人拉入自己的消费局。
而有些网友也指出了这点。在一条13万赞的“没福硬享”的短视频里,网友momo就留言,表示博主说买衣服不合适留下来是“没福硬享”有点怪:“开心当然可以,但是感觉又是鼓励消费的套路,还是要理性消费啊。”
== 专家 ==
“没福硬享”要适度
怎样看待年轻人间流行的“没福硬享”?上海12355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的思想观念正变得越发多元化和多维度。年轻人和老一辈相比,面对的环境更宽松,也因此能对自己给予更多的关注。
而她表示,适度的“没福硬享”是件好事,能帮助年轻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缓口气,保持个人的平衡。“这样他们先照顾好了自己,可以更长久地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她生动地形容“没福硬享”对年轻人的意义:“这种‘福’就像是符号。这一阶段我就是给自己画了个符号,做好这个有仪式感的奖励以后,在下一阶段我再努力,等达到某个目标,我又再考虑一下自己,给自己奖励。”如此通过“没福硬享”分阶段式地给予奖励,能在每个阶段更好地提供前行动力。
当然,蔡海超也指出“没福硬享”的程度把握问题。她表示,尽管奖励是可以的,但也需要控制在某个范围。偶尔一两次没问题,一直不顾个人情况不断奖励,会面临经济上会难以负担的窘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承担力,却老是说我来犒劳自己的话,背后可能潜入了某种观念,最终是在为自己花钱找个好借口。”脚踏实地生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度享受,对于作为商业手段的消费说辞认知清晰,避免陷入陷阱,以生活主人公的姿态,去有力地把握到生活的美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