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2|这里点亮中国第一盏灯
2024-10-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记者 陈嘉音/文 常鑫/图、视频

1882年7月26日,上海外滩的夜空被一束光芒划破,中国第一盏弧光灯在这里点亮,标志着中国电力时代的开启。

作为我国民族资本最早投资建设的火电厂之一,国网上海闸北发电厂(以下简称“闸北电厂”),近年来不断挖掘自身的历史资源、工业资源、红色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着力推动电力工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百年老厂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动能。

这不仅仅是一盏灯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生动写照。从第一盏电灯到第一个电业党支部,上海见证了党领导下电力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工业底蕴。

“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年光影,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作为我国民族资本最早投资建设的火电厂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1年创立的闸北水电公司。

从最初的恒丰路厂址起步,闸北电厂于1928年在军工路成功扩建了全新的生产厂房。

闸北电厂不仅结束了闸北地区依赖外国人供电的历史,更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电力企业。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电力工人们以“护厂救国”的坚定信念,守护着这片民族工业的灯塔,书写了电力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辉煌篇章。

1949年5月25日,国民党残兵近2000人手持真枪实弹闯入闸北电厂,妄图抢夺电厂,为逃跑争取时间。闸北电厂职工在闸电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手持生产工具进行护厂斗争,最终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电厂交回到了新中国和上海人民的手中。

纵观闸北电厂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史与五卅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对抗外部压榨、抵抗日本侵略、响应公私合营等重要历史事件均具有紧密的联系,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自立、自主与自强的价值追求,以及根据发展态势,不断调整优化思路与策略、顺势而为的时代精神。

时间来到了建国之后,上海电力工人们加快电网建设,以点亮万家灯火的兴国之情和奉献精神助力祖国腾飞。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上海电力飞速发展,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的电力企业,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第一条电力热线,第一个500千伏超高压C型双环网,第一座全地下变电站,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护传承,赓续电力人红色血脉

如今,走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闸发电厂既原状保留了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厂房、车间、油库、码头等生产场所,电力传输设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不可移动物项的整体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体现出电力工业遗产的工业美学底蕴。

在“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这样一群年轻的讲解员——他们以00后的身份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用青春的声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常嘉钰就是其中的一员。

常嘉钰

过去的一年,常嘉钰为听众奉献了超过百场的精彩讲解。对于他来说,成为一名讲解员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这里的每一项展陈,每一条影像,在初见时候都很打动我,而在这些的背后,上海电力工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令人触动。”常嘉钰说。

作为一名00后讲解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历史、弘扬精神的重任。因此,在每一次的讲解中,他都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力工业的历史和发展成就,感受电力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历史之所以谓之历史,是因为值得被铭记。“我的职责就是讲好每一段历史,每一段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参观的过程,让过去的历史,先辈们的精神激励每一位参观者努力拼搏,好好生活。”

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闸北电厂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百年老厂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集红色血脉赓续、爱国主义教育、电力精神传承、产业创新发展等多维一体的企业。

一方面,闸北电厂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工作统筹,以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工业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另一方面,闸北电厂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途径。闸北电厂通过建设“虚拟电厂”控制室等现代化设施,将传统发电厂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能源供应中心。同时,还利用数字技术拓宽线上参观渠道,建设网上虚拟展厅和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一百多年来,闸北电厂在筚路蓝缕中艰难创立,在战火纷飞中自立自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闸北电厂将继续秉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推动电力工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文化与产业共融新格局,以昂扬姿态迈向百年老厂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记者 陈嘉音/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