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上海,古今顶流强强联手
2024-10-06 生活

“何以敦煌”艺术展盛唐莫高窟第320窟(复制)。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小姜学习敦煌飞天舞。

小姜在山西拍摄的文物。

小姜在莆田体验“最长的元宵节”。

游客参观“何以敦煌”艺术展文创区。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摄

“何以敦煌”文创产品“关照”手绳。

小姜在福建东山岛关帝庙拍摄的剪瓷雕艺术。

【文/青年报记者 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近年来,随着文博游、古建游的热度持续升温,以探寻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行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在此背景下,走过35年的上海旅游节,今年首次引入了重量级文博大展项目——“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让不少文博、古建爱好者欣喜若狂。

这也开启了上海旅游节尝试以旅游思维办展的一次探索之旅:让千里之外的敦煌瑰宝来到上海市民的家门口,让上海市民一睹千年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来到上海的海内外游客打开了认识敦煌的大门,勾起他们对古丝绸之路上华戎交汇的大都市的向往,进而从“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上海出发,去往中国更多地区,亲身探访中国的“东方艺术宝库”。

文博古建让年轻人“上头”

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也是上海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次高质量的文化旅游艺术体验。开展首日,申城虽不巧遭到了台风暴雨的侵扰,交通严重受阻,但95后古建爱好者小姜依然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中华艺术宫门口排队等待“何以敦煌”的启幕。得益于提前通过“易排等”便民服务进行预约,小姜还幸运地成为了此次大展的首位游客。

小姜告诉记者,自己曾去过一次敦煌,但能在家门口看敦煌大展,她的心情依然非常激动,作为行动派的她就想着要尽早前来打卡。“我知道这次展出的复制窟是全数字化采集的,所以连壁画上的斑驳都能复原出来,看起来非常真实。看到了上次在敦煌错过的第285窟、第158窟,也弥补了我的遗憾。”小姜表示,自己上个月刚去过新疆克孜尔石窟,“十一”假期又将二刷敦煌排上了日程,这次来看“何以敦煌”,算是她为此次出行做的“预习”功课。

作为一名古建迷,特别是去年,“上头”的小姜几乎每个月都会为自己安排一次出行,在国内各地寻访古建筑和古迹遗址等。有时,她甚至会利用周末出行。比如,周五晚上坐火车星夜赶路,周六周日为自己制定“特种兵旅行”,周一还能赶回来正常上班。

在学生时代,热爱旅行的小姜就已走遍国内各个省份。自从前两年跟随一位学美术史的朋友去了一趟山西,开启了她对古建文物的新认知后,这份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探访流经的城市、去莆田体验“最长的元宵节”……小姜不再是以省份等地理位置来规划旅行,而是以文化脉络为主题来为自己设计出行线路,“每趟旅途我都会用心对待,因此,每一趟出行对我而言都很难忘。”小姜还不断通过目的地相关的纪录片、书籍等来充实自己,让她在故地重游时能收获全新的体验,慢慢学会欣赏古建。

随着对古建的深入了解,小姜日益感受到守护古建文物的重要性。为此,她还参加了“我为古建撑伞”小分队,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更多地方为古建文物做记录,并对身边的朋友做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文化美学。

有趣的是,小姜还是一名汉唐舞爱好者,最近,她正巧在学敦煌飞天舞,许多舞蹈动作都是老师从敦煌壁画中模仿并复制而来的。壁画毕竟是静态的,而舞蹈却是动态的,两者之间如何衔接需要舞者不断去琢磨。因此,通过此次观展,小姜也给自己在舞蹈学习上带来了新的想法和收获,“有些舞蹈动作,要求我们的头不能摆放得太正,需要稍微偏左或偏右,且目光低垂。光是听老师指导,你可能未必能真正理解,但我在现场亲眼看到壁画里的飞天时,就能理解这些动作该如何呈现,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小姜说。

作为大展的首位参观者,小姜还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纪念礼物——“莫高窟第57窟观音菩萨像”敷金画。据了解,这一精美的文创产品取材于有着“美人窟”之称的莫高窟第57窟,其南壁《说法图》左侧的观音菩萨因其容颜秀丽、身姿婀娜、衣着华美,被人们赞誉为“最美菩萨”。加上冠饰、璎珞、臂钏部分沥粉堆金工艺独特,成为敦煌莫高窟的代表性艺术佳作。敷金画巧仿“沥粉堆金”等敦煌古法黄金工艺,将敦煌洞窟中的文化艺术宝藏“请出洞窟”。

可见,青年对古建文物的喜爱不仅源于其本身的美学魅力,还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和历史价值。它们蕴含着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也让越来越多像小姜这样的年轻游客热衷于前往古建胜地展开和古人古迹隔空对望的深度文化之旅。

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与广度,对古建古迹的深入探访,也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增益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本届上海旅游节导入敦煌艺术大展并以旅游思维办展的原因之一。

“上海旅游节办了35年,这是我们首次引入的重量级文博大展项目,为本届上海旅游节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元素和产品内容,也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了身临其境‘在上海,看敦煌’的特别文旅体验。”市文旅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李平表示,金秋时节,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文化艺术大赏,让古老敦煌东方神韵与新兴上海国际风范在上海旅游节这一平台上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既是IP的相互赋能,也是文旅的同频共振。

艺术展为旅游产品引流

作为备受瞩目的年度大展,除了拥有令人目不暇接的重磅展品外,走出展厅来到文创区,有不少“爆款”文创产品得到了游客的青睐,小姜被赠予的敷金画也能在这里找到。其中,还有为此次大展特别设计的文创产品。比如,一款名为“关照”的足金手绳,兼具“敦煌九色鹿”“上海老凤祥”“上海市花白玉兰”等祥瑞元素,设计灵感来自于历史上敦煌地区的“关照”和现在出入境使用的“护照”都是入境通关的凭证,有着护佑旅客平安前行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关照”足金手绳还入选了今年的“上海礼物”,不仅满足传统祈福需求,同时,还展现了“一带一路”之美。

“我们将敦煌艺术大展与旅游产品相结合,能以更加实惠、优惠的价格推向市场,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对文化的需求。通过上海旅游节的平台,让高大上的文化IP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流量变‘留量’,从而扩大上海的消费量。”李平告诉记者,借助此次大展,相关文旅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何以敦煌”这一核心资源,利用丰富的行业经验,不断推出新潮的“文博+旅游”产品,形成文商旅体展全面联动的良好态势。

大展开幕首日,一支来自四川的春秋旅行团便到访展览现场,这也是该旅行团到达上海的首日行程。在导游的引导下,团员近距离观赏了敦煌千年文化遗产的魅力。“能够亲眼见到这些平时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艺术作品,感觉非常震撼。每一幅壁画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旅行团成员对于大展呈现的敦煌艺术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表示赞叹。

据导游吴铭喆介绍,这次的游客来自四川,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展览内容很感兴趣。“团中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敦煌艺术主要是中国雕塑、绘画等,但是他们参观完以后,发现敦煌还包括很多西域文化,而且跟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得相当好。他们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已经走向世界的标志。”吴铭喆说。

记者从春秋方面了解到,除了为大展打造十余款旅游产品之余,春秋还在位于市中心的西藏路春秋营业部,打造了“何以敦煌展”主题门店,面向往来门店的中外游客进一步展示敦煌文化。

历史上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和今天上海的地位类似,都是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甘肃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白坚说:“我们希望通过上海这个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向更多的人传播、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上海以及各地游客由此关注、支持敦煌文化,进一步来敦煌参观、了解。”在白坚看来,大展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另外,据李平介绍,为了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携程面向国际中转旅客推出的“上海免费半日游”活动还结合此次大展进行升级,推出了上海旅游节限定专属线路。据了解,9月23日至10月6日期间经上海中转的国际旅客,均可报名“文化艺术游”线路,参观“何以敦煌”艺术展,帮助国际旅客重回3000年前丝绸之路中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盛景,“种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携程最新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15日发起“上海免费半日游”活动以来,已有3000余名国际中转旅客体验该活动,不仅覆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游客,也迎接了全球入境中国的国际旅客。

作为深受境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敦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而上海旅游节作为上海城市的金名片,同样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两大IP进行联动,将彼此助益。“来到上海,在上海看敦煌艺术大展,不仅能让敦煌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得到传承,同时,我们也将借助敦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上海旅游节的知名度。这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上海精彩’的一种重要做法。”李平表示。

文/记者 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