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两年后见!上海第一座人造山唤起无数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在长风公园的银锄湖泛舟,爬上铁臂山感受自然,是不少上海人的回忆。如今,我们需暂别长风公园,等待它的全新回归。
10月10日起,长风公园将启动改造提升工程,长风公园北侧区域率先封闭,南侧仍开放供市民游客参观。上海市民记忆中的经典“老三篇”——黑松山、铁臂山、银锄湖将得到全面的更新与改造。
长风公园始建于1957年4月,筹建时名为沪西公园,1958年局部开放时曾命名为碧萝湖公园。在1959年全园开放的前夕,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寓意“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长风公园围绕银锄湖而建,该湖占据了公园约四成的面积。与银锄湖相映成趣的还有上海市内第一座人造山——铁臂山,于20世纪50年代建成,高度为26米。
铁臂山的历史为老一代上海人所熟知,更算得上是以普陀和长宁为主的沪西人民对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最早追忆。当年一场由无数群众参与的“挖湖叠山”义务劳动,才造就当前旖旎风光。
据了解,1958年7月1日,公园局部试行开放。同月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普陀区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每天发动上千干部、工人、学生、家庭妇女参加建园义务劳动,有时甚至挑灯夜战,先后共有27万人次参加。此地原来只有占地69亩(4.6万平方米)的西老河,新挖的大湖将水面扩大为214亩(14.27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施工挖出的约30万立方米泥土,分别堆成占地15亩(1万平方米)、高26米的铁臂山,和占地5.5亩(3667平方米)、高11米的黑松山,还把95%的低洼地填高1米,从而解决了这一带长期存在的积水问题,改善了种植条件,工程提前两年完成。
可以说,铁臂山它是长风公园的“点睛之笔”,是数万群众用锄头、箩筐,肩挑手推的义务劳动而建成的,生动地体现了“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诗的意境。时至今日,长风公园的人堆里说不定就藏有运土队伍一员。
建成后的长风公园曾是无数上海小囡春秋游的必去之地。长风公园的风格借鉴北京颐和园风格和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因低挖湖,就高叠山,山体坐北朝南,可眺望湖面。1998年,长风公园被评选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2002年创建成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此次长风公园改造的总体设计目标是:保留与延续城市记忆、公园与城市融合、绿化与建筑焕发新貌、功能与设施再生活力。黑松山将以“儿童友好”理念重新设计;“勇敢者道路”将为青少年提供20余种功能的复合型体能拓展场所;而银锄湖旁的滨水亭廊、码头迎来“改头换面”的同时将新建滨水阶梯看台、阳光沙滩等景观配置;在铁臂山下,还将新建一处兼具滨水平台与游客服务功能的建筑。
园方透露,本次改造原因一方面是长风公园作为上海市重要人文地标,随着时代发展,附近商业配套等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它也毗邻全市首个以“生态”命名的长风生态商务区,是当前普陀区苏河水岸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市民群众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更加多元,如有的市民希望公园能敞开大门,实现长时间开放,有的市民期待完善更多配套服务设施,还有的市民期盼更多可亲近自然的户外空间等。
长风公园计划于2026年底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对市民重新开放,改造期间,长风海洋世界将正常对市民开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