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课都上不过来了”,青少年网球热真的来了吗?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新华社/图(除署名外)
巴黎奥运会虽已落幕两月,夏日亦悄然逝去,但中国网球健儿在赛场上留下的精彩瞬间,依旧在人们心中回响,激荡着不息的波澜。八月初,郑钦文力克克罗地亚名将维基奇摘得奥运会金牌。紧接着,张之臻与王欣瑜携手挺进奥运网球混双决赛,斩获银牌,再创佳绩。
近年来,中国网球运动热潮持续高涨。早在2021年,据国际网联的报告显示,当时中国网球人口已达1992万,位居全球第二。此番借奥运之势,网球热更是席卷全国。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室内网球馆和俱乐部中,众多青少年已挥拍上阵,沉醉于网球的魅力。爱上这项运动,往往只需一个瞬间的接触,打网球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运动生态形成的新可能。
网球火热,开学季打球不停歇
夏末季节,穿过黄昏过后凉爽的街道,来到凉风习习的室外网球场,在浦东新区的HBC网球俱乐部,不少小网球手忘却了暮色降临,与教练一同挥汗如雨。发球、接球、正手反手,动作循环往复,偶尔停歇两三次,匆匆饮水,拉伸放松。运动后,孩子们脸颊泛红,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场边,家长们不时挥手示意,递上水壶与毛巾。
“感觉课都上不过来了。”该网球俱乐部的张教练笑着说。这个夏天,他真切感受到了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取得的佳绩给网球运动带来的热浪,“以前夏天的周末,由于天热,差不多从下午三点钟开始上课。现在一两点钟都有孩子们来。”他说道。而即使到了九月,开学季来临,孩子们学习网球的热度也丝毫没有打折扣,每日课后便匆匆赶来,相较暑假,反而更为忙碌。
据俱乐部的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暑假期间,前来训练的青少年数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郑钦文夺冠消息传开以后,俱乐部来了许多咨询的人,既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也有从没接触过网球运动的白领,他们想来试一试,感受一下这门运动。“当然,能不能持续去学习,是根据他体验完之后才去做决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位在场边等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女儿从三岁就开始打网球,已经学了一年半。之前练习时,网球场上成年人居多,但最近她再带着女儿过来上课,发现多了许多同龄小朋友,她感慨地说:“以前在球场几乎没看到过这么多小孩。”
练习不断,青训迈入体系化
“我们一个动作要练很多次。”张教练在练习间隙和记者讲解起来,他正在训练两位小学员,一位八岁,一位九岁,主要练习正手反手。孩子们抛球,他接球,重复数次。“通过练习,把这些动作更规范化,在规范之后,才会去练习下一个动作。”目前许多俱乐部青少年网球训练越发专业化。他带的两位小学员都会参加俱乐部每月举行一次的网球巡回赛。张教练表示,他教的小朋友最好的拿过第二名的名次。
上海众多网球馆纷纷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了专门的网球课程服务,闵行区的迈兹万科VMO网球俱乐部也不例外。周日下午5点,来练球的小朋友陆陆续续走进球馆,在场边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热身活动。丁教练表示,今年夏天报名网球课程的青少年很多:“家长们通过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了解到网球的魅力,纷纷表示有意让孩子尝试,这无疑为网球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许多孩子更是从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转战网球场。”据俱乐部介绍,其网球课程根据学员年龄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定期为学员进行评估”,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能精准对接学员的实际需求”。
实际上,上海多家网球俱乐部都表现出专业训练的趋势。如PTR中国推出10-16岁青少年网球课程,根据青少年运动特征、男女性别等来进行不同训练。而上海久事网球队也在2024年初就推出了暑假训练计划,通过青少年冠军挑战赛、训练营、联办人才等,挑出闵行区体育局选送的一批U10-U1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提供为期两周的专业暑假跟训。
商业潜力强劲,短板仍存在
伴随着网球热的兴起,上海的网球商业设施数量显著增加。昔日,丁教练所住的张江附近几公里内仅有一家网球馆,但现在有三到四家。不仅室外网球馆普及,配备空调与专业设施的室内网球馆也日益增多,更有不少装备自动发球机的网球馆崭露头角。“网球运动的细分化,以往难以企及。”丁教练感叹道。
这股繁荣同样映射在网球用品市场。天猫数据显示,郑钦文夺冠后的48小时内,威尔胜品牌的“郑钦文同款”V14专业网球拍跃居天猫网球类目成交榜首,至9月仍稳居千元以上网球拍热销榜次席。线下网球品牌店内同样人头攒动,记者探访期间,便遇到一位女顾客毫不犹豫地购入了千元球拍。
然而,对于青少年网球训练的专业程度是否因人数激增而提升,教练们却持保留态度。张教练指出,家长们的期望各异,有的只想让孩子锻炼身体,有的则希望让孩子打出一定成绩,训练程度因此参差不齐,两者几乎各占一半。丁教练则补充道,长期训练的小学员中,不少人练习频率不稳。“有的小朋友一周一次课,有的则两三次。训练虽系统,但频次不足,效果自然打折。”他强调,系统训练的效果因人而异。
同时,市面上俱乐部的教学质量千差万别。HBC俱乐部的工作人员透露,各俱乐部上课体验虽相似,但背后的持续优化却大相径庭。“师资培训与服务细节,正是大小俱乐部的分水岭。”备课、演课、面课等,均依据各俱乐部自身运营标准而定。小俱乐部因规模限制,往往难以达到这些标准。
“我觉得网球热会继续下去,现在专业化程度并不算特别高。”丁教练坦言,无论是训练体系还是观念,均如此。谈及网球商业化,他以俱乐部青少年赛事为例,指出比赛虽是检验训练水平的重要环节,但上海能成功举办赛事的俱乐部并不多。“办赛事需要一定体量、赛事安排能力及老板支持。”他直言,报名人数、成本控制及赞助商支持,均对比赛产生影响。“若比赛无法盈利,还不如专注教学。”丁教练表示。这些都凸显了网球市场的不成熟。而比赛能否“破圈”,获得大众关注,还是仅限于青少年网球圈,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
== 专业声音 ==
蓬勃发展依赖多元化培训,
多举措提升网球运动水平
“在青少年网球领域,我们上海还是做得不错的。”上海市网球协会副会长薛磊如此评价,并用“多元化培训”来概括其特色。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培训和专业培养两方面。在社会培训上,上海已涌现众多优质俱乐部。在专业培养上,上海目前已建立起顺畅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输送体系,16个区均设有区少体校或合作俱乐部,为小运动员提供进入一线队伍实训的机会。此外,还有青少年精英系列赛、网球锦标赛等多项面向青少年的专业赛事。
教练在网球运动中举足轻重,直接影响训练质量。网球中心教研组每年定期为教练员开设培训会,进行总结与研讨。外教也深入基层,带来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
这种全面培养,在青少年网球比赛中得到了回报。上海10-14岁的青少年在全国CTJ系列积分赛中屡获前八佳绩。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上海网球运动员的席位却逐渐减少。薛磊遗憾地表示,这与家长的培养观念有关。许多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专注学业,导致后续乏力。
上海在青少年网球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摄
奥运会带来的网球热或许是改变家长看法的契机。市网协数据显示,网球场地使用量和青少年运动员注册量均在逐年增加。奥运后,上海市网球协会调研发现,周中定场率有所提高,家长咨询和成人体验课也络绎不绝。多家俱乐部推出成人夜校课程和社交活动,网球正进一步走向大众。
对于俱乐部关于举办比赛的困难,薛磊坦言问题确实存在:“刷刷脸,拿点奖品,二十、三十个人的比赛,这样子是不持续的,也没有赞助商会感兴趣。”大多数网球俱乐部靠情怀办赛事,最终报名费、场地费能和收入抹平已算不错。上海市网球协会也关注到这一点,打算助俱乐部一臂之力。今年,上海市网球协会便牵头推出了上海网协超级联赛,为众多俱乐部统一包装、设计形象,提供比赛渠道,打造属于上海的网球品牌赛事。
同时,协会还在尝试提升网球赛水平,如推出网球升级赛,模仿围棋升段模式,根据球手水平分级比赛,使比赛更加规范、高效、有序。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新华社/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