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慈大医》群像画作揭幕,50位著名大医宛如一本厚重的医学史诗
2024-10-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大医们的形象在画作上栩栩如生,我们在仰望他们,他们在凝视我们,昔日的广慈,今日的瑞金……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10月12日,《广慈大医》群像画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揭幕,为百年来那些远去的和仍在我们身边的卓越人物筑起一座丰碑。今天,我们用艺术的方式让大师们的浩然精神长存人间,激励后人心怀善爱、接续奋斗。

  ◆ 一幅画作 ◆  

这幅画作长5.5米,宽2.5米,共绘有从广慈到瑞金这117年涌现出来的医者大师50人,画作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创作团队集体创作绘制。

他们中有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早期的著名管理者和教授,有医院创始人姚宗李,首任院长万尔典,首位加入中国国籍并曾在广慈工作的马海德,以及广慈历史上的具有响当当名字的5位一级教授,他们分别是邝安堃教授、高镜朗教授、叶衍庆教授、倪葆春教授、傅培彬教授。还有9位二级教授、7位三级教授,以及第一批25位终身教授,包括邝安堃教授的五大弟子:陈家伦和许曼音教授、龚兰生教授、唐振铎教授,王振义教授。50位著名大医宛如一本厚重的医学史诗,展现了从广慈到瑞金,百十年来可歌可泣的广慈盛景与医脉精神。

此外,瑞金“三宝”——教授、建筑和古树也在画作中体现。艺术家还匠心独运地融入了开院石元素。

画作主笔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教师刘之远告诉记者,《广慈大医》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完成,耗时一年半,前后修改数十遍。他坦言,创作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正是瑞金医者追求卓越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他们,最终突破难关完成作品。

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院院长石墨教授分享了创作过程,他说,宁光院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每位人物的生平经历,不厌其烦地为创作团队答疑解惑,这才有了最终的呈现。当然,为了确保对历史的考证和还原,他和团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件衣服、一条领带、一双鞋子……都要有据可寻。“愈了解,愈敬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被瑞金医者的品格深深感染,也激发了巨大的激情投入到创作中,并最终在这么短的周期完成了这样一幅体量的作品,创造了学院的先河。

据了解,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已将这幅画作捐赠给了瑞金医院,画作将永久在医院展示珍藏。

值得一提的是,画作上的50位大师,有两位今天仍然在我们中间。一位是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王振义院士,一位是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德芬,他们俩虽然已经是百岁老人,但当天都来到了医院。面对这幅煌煌巨作,他们表示激动和感动。

作为画作创作的倡议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表示,今天完成并呈现这样一幅画作,对瑞金医院、对瑞金人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画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他们的群像述说着那些无法忘怀的广慈历史,述说着广慈-瑞金为中国医学乃世界医学的贡献。为什么要有这幅画作,它不仅是瑞金人向广慈创建者、医学大家的崇高致敬,更是对老一辈医者善爱传承的深刻诠释。

  ◆ 一声感谢 ◆  

“王院士,不知道您还记得我吗?是您救了我的命啊!”当天,瑞金医院建院117周年系列活动暨“慈善日”活动在1907广场顺利举行。曾受到王院士救治和帮助的患者代表贾先生,特意从川沙骑着电动车历时1个半小时来到现场,只为向王院士献上感谢和敬意。

2022年,瑞金医院成立了“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慈善日”活动伊始,瑞金医院副院长邱力萍介绍道,“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瑞金医院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贫困患者群体的关怀。目前,已设立“广聚善爱”子项目近30个,依托“贫困患者援助项目”“爱心餐食慈善项目”“海南项目”“上海劳模健康基金项目”“瑞金护理公益行项目”等,让善爱的光芒照亮每一个瑞金的院落,辐射到祖国大地。

自2010年起王振义院士已经多次将获奖奖金捐献给医院,主要是用于救治贫困患者、广慈医学技术创新奖及科学研究。在王院士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善款汇聚而来,汇爱成川。

“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您一锤定音,明确诊断我为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这个全世界报道不足30例的罕见病,并且为我拿出了最准确有力的治疗方案。那个时候为了看病,我已经跑了好几家医院,花光了所有积蓄,就在我为治疗费用着急时,又是您捐赠善款为我雪中送炭”。贾先生说,在血液科各位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又能干活挣钱养家了,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的事。“我是个没太多文化的粗人,除了真诚地说一声谢谢,真不知该如何表达感谢之情。我不知道什么叫奇迹,但我觉得我就是瑞金创造的奇迹。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人,以此表达你们的救命之情。”

面对患者的真诚致谢,王院士只是淡淡的表示,“能治好患者我很高兴,但这只是少数,我希望能够更努力,治好更多的病人,攻克更多的病种,帮助更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