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太空召集令”呼唤广大青年共襄盛举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天发布,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擘画了未来25年中国航天的星辰征途。
网上总是用“PPT”来比喻那些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过中国航天的“PPT”不打诳语。20年前《科学发现报》上那篇“中国探月分三步走”的文章也曾被某些人笑作天方夜谭,可当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展示五星红旗时,世人才感叹中国奇迹。
这次发布的“发展规划”也是分三步走,描绘了至2027年、2028年至2035年、2036年至2050年三个阶段的科学任务规划。比起质疑,如今更多的是期待。其中5大科学主题囊括探索宇宙起源,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找寻宜居星球等充满科幻色彩的计划,“时空涟漪”“太空格物”也弥散着浪漫气息。把幻想与浪漫变为现实,正是中国航天一直以来在做的,凭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实干精神与执行力。
有人可能认为,这些计划确实很宏大,却离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遥远。且不说太阳能电池板、笔记本电脑及芯片散热器这些改变我们生活的设备都源于航天,已成为国之重器的北斗系统也在不断影响和助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护佑着祖国的安全。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留下的阴影,坚定了中国航天人打造自己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决心。时至今日,北斗三十而立,东风31AG精准飞驰12000公里,让所有心怀叵测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今年9月19日,第59颗、60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收官作。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为此赋诗写道“担当开拓谋跨越,承前启后助华兴”。在他看来,年轻人已经成为团队的主力。在发射现场,同为33岁的戴永珊和林夏都已经加入北斗团队十年,这是他们第一次承担这么重的任务,采访时他们谈论更多的是“责任感”“荣誉感”“敬畏之心”,这一幕也让林宝军很欣慰。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并且有很多更年轻的新鲜血液不断加入,林宝军把年轻人比作“早晨八点钟的太阳”,“只要给他们压住阵脚,他们就能往前走”。而这正是中国航天未来的希望。
追寻前人的步伐,投身航天事业,是当代有志青年逐梦星辰的大好机会。这不仅关乎国家战略、民族伟业,也关乎全球福祉。北斗人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惠及全球,目前已应用到200多个国家。今年7月我们公布了“月球北斗”计划,继续引领世界。由嫦娥六号采集的月背月壤今天也正式亮相意大利米兰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供世人共赏。中国航天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今天公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既是中国的太空计划书,也是面向广大青年的太空召集令,中国航天呼唤青春激情与青春抱负,共襄盛举。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