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创新潮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沪举行
2024-10-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黄浦江边,创新潮涌。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举行。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报名参赛,一场融通中外“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国际创新盛会精彩呈现。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也在沪宣告成立。

  == “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摘得冠军 ==  

“这两台是我们开发的‘哪咤’系列海空跨域航行器。之所以叫‘哪咤’,是既能上天又能下海,所以它既是无人机,又是潜航器。”这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成果,作为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进入总决赛。在15日晚间举行的冠军争夺赛上,来自国内外高校的6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最终,上海交通大学的这一项目摘得冠军。

现场展示的“哪吒”分为两款:一款是形似大型无人机的“哪吒IV”,可负载7公斤;另一款“哪吒—海箭”负载虽小,但可以从水底“一飞冲天”,飞行时速达200公里。项目团队成员、博士生金羽飞告诉记者,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他们研制的“哪吒”系列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能够全域实现飞行式布放与回收,还具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我们的算法给这个航行器一个自主决策的能力,比如说完成水下任务回到水面之后,它在水面可以进对波浪进行一个感知,也就是说它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起飞是最好的时间,甚至它可以通过波浪反演算法,推测周围范围内什么位置是适合起飞的,航行器可以开过去,到适合的位置起飞。”金羽飞说。

作为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赛的朋友圈扩展到境内外。牛津大学此次带来了“可移动无电氢芯”项目,研发的制氢设备不产生有害排放物,唯一的副产品是水。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MTR智能舵机与变胞机器人’项目主打的就是“变形机器人”,从而满足各种应用场景和使用需求……

  == 激发各学科专业学生创新热情 ==  

本次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萌芽赛道。其中,高教主赛道在“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基础上,创设了“人工智能+”赛道,新工科类项目82.1万个、新医科类项目19.2万个、新农科类项目30.1万个、新文科类项目62万个,“人工智能+”类项目32.6万个,充分激发了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热情。

同时,大赛强化融合发展,把高校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架起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的桥梁。产业命题赛道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共有2007家企业申报4504个命题,有1073所高校、7.4万个项目、31.1万人次,报名参加产业命题赛道揭榜答题,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了教育内外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打造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本次大赛总决赛期间还举办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大学生创新成果展,不仅着力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创新人才,也持续打造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世界品牌,激励青年学生永远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 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成立 ==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人民政府承办。大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全球青年互学互鉴,汇聚世界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覆盖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等152所世界百强高校,真正成为了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国际青年创新盛会。

总决赛期间正式成立的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以“开放、合作、共享、互促、融合”为宗旨,由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发起成立,致力于为大赛参赛选手和企业、投资人搭建交流平台,为优秀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指导与支持,汇聚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园区等资源,为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支撑。现已邀请五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的56所高校及21家企业入盟。

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架起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的桥梁,深化与各地区域转移转化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鼓励支持投融资机构有“鹰眼”、有慧眼,积极参与大赛投融资对接活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青年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让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大赛资源对接活动共促成参赛项目获得意向投资68.03亿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