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城市中的科学家故事,自博馆这一科普微展览走进社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从鱼类的多样性监测,到鸟类的保护,从上海昆虫家谱的建册,到对貉的普查,城市中的有这样一批自然守护者,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10月2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科普微展览在静安区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未来一个月内,这一科普展都将对大众免费开放。
※ 展示真实科学家的工作现状 ※
正值第十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本次展览以“城市自然守护者”为主题,联合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从事沪上生态保护的顶尖科研团队,讲述科学家如何在城市中开展自然生态研究和保护的故事。
从“守护城市中的山川河流”“守护城市中的候鸟湿地”以及“守护城市中的乡土动物”三个不同角度,展览以丰富的图文展板和各色互动装置,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科学家工作现状以及最新的城市生态保护科研成果。
在展览现场,两个似曾相识的核酸检测试纸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是上海海洋大学李晨虹教授团队开发的新型入侵物种检测试纸,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的入侵物种监测工作,如今只需将水样经过处理后滴在试纸条上即可检测出入侵物种的环境DNA,大大提高了水生入侵物种的检测效率,同时降低了检测成本和技术门槛。据悉,目前已开发针对缅甸蟒、巴西龟、齐氏罗非鱼、食蚊鱼和鳄雀鳝的现场检测试剂盒,并成功申请专利。未来也将用于公众科学项目和开展公民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DNA的认识和对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
除了人脸识别,你听过猴脸识别吗?大金山岛是上海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猕猴种群。又因为较为封闭、人为干扰较少,是研究野生动物种群的理想场所。上海科技馆、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网格法在大金山岛布设了29台红外相机,用于猕猴野外监测,共获得红外影像97244张。这些照片里一共有多少只猕猴?光靠肉眼人工识别是个大工程,AI此时就提供了帮助。
据介绍,红外相机技术作为一种可靠且易于推广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近年来已在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广泛应用,用于监测大中型野生动物,特別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近年来,由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多元化,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別技术交叉学科则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 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共努力 ※
也正是科学家的付出,让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累累。在崇明东滩湿地,经常可以看到顶着烈日,拿着望远镜、记录本,正在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鸟类环志与彩色旗标系放研究、退化湿地修复与重建等工作的科研人员。记者了解到,在过去近40年中,国内外生态学者针对崇明东滩湿地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培养了近200位研究生。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保护区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近200多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保护区认识、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保护区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目前在保护区内已记录到被子植物18科47属56种,主要优势植物群落为芦苇群落、藨草-海三棱藨草群落等。有名类野生动物743种,包括哺乳类10种、鸟类364种、两栖爬行类14种、鱼类138种、昆虫103种、底栖动物80种、浮游动物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
展览中,崇明东滩鸟类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环志工具、鸟哨,水上全自动采样和水环境数据采集平台以及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内的许多本土动物标本,让观众大开眼界。
除了科学家,展览中还展示了来自本市中小学“小小科学家”们的优秀科创成果,“空心莲子草生存能力实验调查”“城市化过程中上海甲虫种类及数量调研与多样性保护”“影响堡镇滩涂蟹类分布的因素”,这些探究课题不仅是他们对于城市自然保护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作为未来城市主人翁的担当。
更多的公民开始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2023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团队、上海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大城小虫工作室联合,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借助“公众参与科学”的理念,通过组织系列科普内容、自然联络员工作坊、公民科学昆虫调查,收集昆虫生态数据,对上海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至今,项目有600余人直接参与,上传了20000余条昆虫数据,涉及上海16个行政区,项目组已发布昆虫月报10余次,新增200余个上海昆虫新纪录,原创的《城市昆虫》展览有10万余人参观。2023年底,联合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收录上海地区3090种昆虫物种,是本市最新最全的一份昆虫名录,已被《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引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