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加冕时刻,也是出征时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举行。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14项(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奖,可喜可贺。这些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年来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对我们搞“科技封锁”,力图阻断中国谋求自身发展的道路。“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解决这些科技上的“卡脖子”问题,最终要靠自己。
从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的214项(人)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属于对高精尖技术的突破。比如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吴光辉和丁健两位院士。吴光辉院士是中国航空领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预警机空警2000,到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ARJ21和大型客机C919,他都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丁健院士是我国药学领域杰出的领军科学家。他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发起中国科学院“个性化药物”战略先导A类科技专项,为我国个性化药物精准治疗的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立足科技前沿,不仅要破解难题,还要进行开创性和引领性的科研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一定的科技优势。我们注意到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就多达644项,平均每个成果有38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其中,体现了“原创性、前沿性、面向未来产业新方向”特征的成果共114项,占比60%。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技术、环保技术、信息与智能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这些科技领域现在以至未来都是各个大国进行科技角力的重点所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是一切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刻不容缓。从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来看,中青年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中坚力量。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6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他们在量子科技、红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骄人业绩。而所有获奖项目共有1856位完成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415人,占比76%;45岁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61%;35岁以下的有251人,占比13.5%。甚至35岁以下作为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的也有1人。老一辈引领指导,中生代发挥主力作用,新生代发愤学习创新,上海的科研队伍齐头并进,生气勃勃。
接下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应是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只有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发挥决定性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