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的?2024上海“为了孩子”中外论坛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孩子们眼中的上海是怎么样的?10月24日下午,2024年上海“为了孩子”中外论坛在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由市妇儿工委、市妇联等共同主办,聚焦“未来城市与儿童发展”主题,围绕上海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理念,多维度、多视角探讨未来城市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场内,大家激烈地探讨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场外,一幅幅富有创意的儿童画作、手工制品、参与案例,描绘了一米高度下孩子们所看到的上海和他们想象的科幻未来。
// 孩子用画作表达自己心中的上海 //
来到2024年上海“为了孩子”中外论坛外场的“智趣·未来”儿童作品展,这里立体展示了儿童对于未来城市的畅想、理解和态度。孩子们从城市“建设”“交通”“生活”“科技”“地标”等方面,以独居匠心的创意和灵动的笔触,将上海的高速、速度、温度一一展现。
现场,来自上海澧溪中学的初二学生、红领巾讲解员李王子戴着耳麦,向观众娓娓讲述一些特别的作品。他来到一幅名为《东方破晓》的画作前,作者是一名10岁的学生叶雨菲。“我比较喜欢这幅画的意境,从石库门的门洞里看新上海,今昔对比,代表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发展。”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11岁的陈佳豪的画作《日新月异的大上海》,整幅画面用今昔对比的方式展现出上海的高速变化,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维度。11岁的孙尤敏熹的作品叫《如您所愿的笑颜》,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城市的发展,用天真烂漫的笑脸,来彰显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和幸福生活。
据了解,30余件作品都是星星小艺术家们的,有釉上彩陶瓷、有绘画作品,还有他们画作开发的文创产品。作品分为“百花齐放”“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硕果累累”“繁星千万”5个板块,并对应上海妇联在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的举措,与星宝们的作品一起展现。
有一幅来自12岁的赵与墨小朋友的《繁星千万》作品,黑夜下的星光格外璀璨,明黄与深蓝的对比格外强烈,是赵与墨小朋友特别为本次展览而创作的。
现场还有一个展中展,是来自上海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指导中心的星星小艺术家们的创作,主要有刮蜡画和自我开发文创产品。
孩子们把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海底世界、空中建筑到宇宙城市。未来在他们心中是一个充满美好期待和无限可能的梦想世界。
来自14岁凌樱洛的新媒体作品《太空城市》,想要表达的是科技不断进步,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画面中凌樱洛化身年轻宇航员,在时光列车联通起的多元宇宙中穿梭。在神秘的时空维度,探索着未知的星球和宇宙的奥秘。
13岁Lu Cathy小朋友的作品《未来》中的少女穿戴着智能眼镜,以梦为马,来到数智的未来城市——夜空中是用电子原件串联起的数字星宿,脚下是宛如滑板车的高速动车,驶过一栋栋多彩的高楼大厦……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独特理解。
// 发起成立儿童友好数智未来联盟 //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记者从为了孩子论坛上获悉,作为首个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直辖市,近年来上海儿童友好政策供给持续优化,儿童健康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水平,一批与儿童切身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加快落地;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以“一江一河”儿童友好滨水空间示范项目为引领,建成170余处儿童友好场所,率先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儿童救助福利保障更加充分,完善孤儿、困境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等群体保障政策和救助体系;儿童参与城市建设成为常态,在儿童有关立法和规划、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等工作中,广泛听取并充分吸纳儿童的愿望和心声。
本次论坛采取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的模式。其中,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景观学院院长、教授Helen Woolley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章明,分别分享城市变迁与儿童友好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江一河城市规划中儿童友好的视角与设计理念。
现场,上海广播电视台小荧星集团节目中心节目部主任、“一米高度看世界”主编徐燕,蚂蚁集团对外联络部项目管理总监田川,上海进才中学国际部新加坡籍学生朱可鑫,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学生景乐一等进行微论坛对话,从企业、媒体、儿童多种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未来城市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多元链接。
论坛现场发起成立儿童友好数智未来联盟,发挥张江数字企业集聚的地缘优势,为儿童构建一个全面参与、积极探索、主动创造的数字时代新生态。并揭牌上海国际儿童友好中心,发布人民城市·2024年上海市儿童友好活动周等服务儿童的工作成果,推出“家+书屋”家庭教育联盟,发布百个“家+书屋”城市地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