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螃蟹”是注水蟹?这份专家辟谣请查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秋风起,蟹脚痒,大闸蟹成为了秋日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近期网络上关于“针眼螃蟹”的传言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有网友称买来的螃蟹有“针眼”,还有传言说,不法商贩使用针头在螃蟹壳、腹部等部位注入海水、化学物质等液体,达到既维持螃蟹鲜活,又增加螃蟹体重的目的。这类说法是否属实?螃蟹身上为何会出现所谓的“针眼”?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给出科普与解答。
“螃蟹身上有‘针眼’,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有几种可能。”马旭洲解释,螃蟹的一生要经历多次脱壳,当旧的硬壳脱掉,软壳露出并开始吸水膨胀。此时如果有一粒沙粒落在软壳上,由于沙粒有一定重量,即使软壳有损伤,沙粒压在损伤处,软壳内水也不会流出。随着软壳的硬化,壳内形成一层薄膜,即使硬壳有损伤,壳内的水也不会流出。软壳硬化后,沙粒脱落,从而在硬壳留下了一个“针眼”状孔洞。
事实上,螃蟹身上的“针眼”很可能是由于螃蟹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与同类争斗造成的伤口。此外,螃蟹在捕捞、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外力作用而产生一些小伤口。
马旭洲分析道,还有一种可能是,螃蟹软壳硬化后期(壳内薄膜已形成),被其他螃蟹碰了一下,导致形成了一个针眼。此外,也不排除是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附着在软壳上,导致后来形成针眼。
马旭洲指出,给螃蟹打针注水会导致螃蟹死亡。因为如果给螃蟹注水,注入的水不是经过螃蟹软壳过滤的水,是异物,异物进入体内会使螃蟹出现异常;而且注射会使螃蟹有一个与体外相通的孔洞,各种细菌和病毒有机会借此孔洞进入螃蟹体内,使螃蟹患病,直至死亡。“蟹黄是螃蟹的肝胰脏。蟹膏是螃蟹的性腺,公蟹的精囊和副性腺,自然状态下有点像果冻状,蒸熟后就变为半透明的胶质;母蟹的卵巢呈现橘黄色,蒸熟后颜色更为鲜艳。”马旭洲表示,蟹黄和蟹膏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这些物质并非注水或注胶能够冒充。
是否存在注射激素或兴奋剂?马旭洲认为这种说法不实,因为这些药物对高等的脊椎动物有效,对低等的甲壳动物,如螃蟹无效,而且成本高昂。
那么,如何挑选螃蟹?马旭洲建议应关注螃蟹的活力和外观特征,并给出六字口诀:“算、看、比、掂、捏、翻”。“第一是算一算,就是指算时间,‘九雌十雄’就是指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这个时间点口感最好。第二是看一看,看背部是不是青绿色,变绿就是螃蟹完成了最后一次脱壳,蟹膏即性腺已发育了。第三是比一比,两只大小看起来差不多的螃蟹就对比背腹部连接处,越厚越肥美。第四是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肥。第五是捏一捏,是指捏蟹腿,不要选捏起来腿比较软的螃蟹。第六是翻一翻,把螃蟹背部朝下看看是不是可以一下就翻转过来。”
马旭洲同时提醒,死蟹是不能吃的,蟹黄胆固醇含量高,螃蟹死后,容易氧化,氧化的胆固醇有毒,食后轻者腹泻,严重者食物中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