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还在为停车难犯愁吗,这个社区竟然出现了“停船难”,解决方案竟然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其他社区面临停车难的问题的时候,这个社区竟然出现了“停船难”。最后问题是怎么迎刃而解的呢?
今天,杨浦区政府在长白街道228街坊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人民好声音,城市软实力”——践行嘱托五周年上海人民建议征集成果发布,现场,小巷总理胡凌浩分享了在社区治理中碰到的新问题——自己管理的两个小区,平均三分之一的家庭竟都有船,大家为了停船问题“吵翻”了。
// 船怎么停?听人民建议 //
胡凌浩是新江湾城街道加州水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今年是他从事社区工作的第17个年头。“在这些年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对于他们多元化的诉求,如何去满足,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
新江湾城正在大力发展水上运动,而这些水上运动的起源就来自于胡凌浩工作的社区。他所管理的加州水郡和嘉誉湾两个小区,常住居民有1053户,鼎盛时期,光浆板和皮划艇就有300多艘,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一艘船。“在别的小区还在为停车难发愁的时候,我们的社区治理来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就是‘停船难’。”
起初,当看到小区里角角落落,电梯厅、地下车库、绿化地上都堆着船,胡凌浩笑称,“我们小区要变渔村了。”
调侃归调侃,这个问题必须得解决。但是放哪里好呢?居民区党总支就“船怎么放”问题专门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有的居民说小区里看到那么多船,反而凸显了“水岸文化”。但更多的还是认为要进行统一管理,绝大多数船主都认为可以用众筹资金的方式购买几个专门存放皮划艇的架子,让大家平摊费用,一个架子大概两三千,可以放6艘船。
最终“三驾马车”发挥了作用,通过物业公司施工,最后只花了五分之一的钱,就在围墙铁栅栏靠河道一侧,安装了固定架子,缓解了小区的停船难。
受访者/图
但任何新鲜的事务都会有两面性,胡凌浩也收到了一些居民的投诉。起初的投诉聚焦在这些水上运动是不是被允许上。他和同事们翻遍了大量资料,也咨询了很多法律工作者,都认为没有适用的法律。“我们就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
如何保证安全的水上运动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有趣的是,有居民提问,也有居民给出回答:一位热心居民自掏腰包建了个下水码头,给邻居们一个安全的下水平台。有一位老爷叔自己没有船,就借邻居们的船下水。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谁来负。于是,有一位船主提出,可以通过制订《下水公约》的方式来约束大家的水上运动行为。很快,《下水公约》就出炉了,诸如下水一定要穿救生衣、未成年人下水必须要有成年人陪同,不在河道上乱扔垃圾等已经成为该小区每一位下水居民的共识。
最近,胡凌浩又碰到两个新问题,一是有的居民提出,人类的活动不能影响自然界的生物,不能抢夺原本就在河上的野鸭子、水鸟等的生存空间;还有一个问题是停船的架子现在已经有些被“僵尸船”占用,旧的船清不掉,新的船放不了。
“问题总是会产生的,但是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的方式,也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胡凌浩表示。
// 关于实现在家门口体验水上运动的建议被采纳 //
“建议为满足市民群众更加丰富、多元的体育休闲服务需求,新江湾城街道打造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上运动中心,以高水平的管理、高标准的服务,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乘风破浪,深度体验水上运动的魅力。”翻开今天新发布的2020-2024年杨浦区“十佳”人民建议转化成果,里面有这样一则建议十分醒目。
受访者/图
其中的建议内容包括:强化管理保障。水上运动刚起步,专业的运营、管理尚不到位。希望政府组建团队或机构,科学制定开放标准,为市民朋友更好地融入亲水运动提供优质服务;关注生态环境。水上运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质安全,以及原本栖息在该水域和周边的动植物。希望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破解停艇难题。很多人已经拥有船艇等水上工具,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位置停放。船艇既无法停在家中,也无法停在小区、楼道内。希望政府建立水上工具停放区,解决“停艇难”问题。
这则建议最终幸运地得到了转化落实。2024年6月,有关部门建立了“人民水岸·活力启航”新江湾城国际社区水上运动中心。中心充分考虑市民朋友亲水运动的需求,不仅提供了舒适的运动环境,还邀请了专业运营单位进驻,让市民朋友享受到系统的训练和指导。
相关职能部门表示,将做好水上运动河道每日水质监测工作,并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将加强对区域生态多样性的观察和保护,并进行跨部门的信息共通共享,以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而属地街道以“船怎么放”为主题开展走访,带着调查问卷、通过沟通对话,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终,在小区围墙靠河道一侧安装了固定停船架,方便居民停靠船艇。
今天,杨浦还发布了杨浦人民建议征集Citywalk实践路线,邀请市民来这里“兜兜马路”“提提建议”。
在会场外围,主办方精心布展的区域熠熠生辉,生动展现了上海市过去五年在人民建议征集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16个区在建议征集工作中各具特色的亮点,内容全面而深刻。吸引了市民纷至沓来打卡留念,他们于建议建言邮筒前驻足,将城市发展见解与服务期望倾注笔端,投入信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