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于11月全面建成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4-10-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序厅,名字叫‘种蕉厅’,是上博书画馆八景之一。场景以怀素《苦笋帖》、仓颉“观象造字”、王维“雪中芭蕉”和张乖崖“水滴石穿”为典,辅以东汉蔡邕《熹平石经》展品为照壁,组合成景,体现对翰墨的独特理解与解构自然之精微精神。”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道。

10月30日,“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采访的第二站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目前,上海博物馆东馆开放“三部曲”已步入尾声,即将于今年11月底前实现全面建成开放,书法馆、绘画馆等展厅将成为最后一批与观众见面的展馆。

据悉,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

据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2022年,在上博迎来建馆70周年之际推出了“大博物馆计划”,后来该计划也入选了全国博物馆十大创新事件。以“大博物馆计划”为蓝图,上博积极构建以东馆、人民广场馆、北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将“上博”形象作为统一的整体加以建设,努力提升上博的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做大做强,全面领航事业高质量卓越发展,2023年,在“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一级馆评估”中,上海博物馆评估结果为优秀,位居第一。

据悉,上博东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辅以体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色的专题陈列,并推出全新的互动体验空间,举办丰富多彩的特别展览,突出“观众友好型”“数字智慧型”等亮点,精心打造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和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

上博人民广场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1万余件(套)较成体系的外国文物为基础,启动全球文物艺术征集工作,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一带一路”等主题的常设陈列,同时加大与国际知名文物艺术机构的合作力度,引进更多高质量“对话世界”系列等特展,奋力打造我国首个常态化展示“世界文明类型”的博物馆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枢纽平台。

筹建中的北馆位于杨浦滨江地带,以“考古博物馆”为主要定位,预计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开放。目前正在同步开展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发掘保护和启动北馆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北馆建设。北馆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在满足大型出水木质古船文物保护和长期考古发掘要求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探索考古魅力、互动参与更强的体验空间。

三馆建成开放后,馆舍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年观众接待量预计达千万级。此外还将持续推动“X”,即海内外分馆、馆中馆、上博厅或境外“中国展厅”的建设,有的境外“上博厅”已进入操作阶段。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事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全市文博场馆日益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对话世界不同文明的重要平台、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媒介,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记者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备案博物馆共计166家。全市博物馆类型多样,根据展示主题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以及其他类型博物馆等。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市166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873.47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57%。全市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306个,举办临时展览352个,策划社会教育活动32074场,共吸引276.2万人次参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