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职院的这支队伍斩获世校赛争夺赛装配项目“金奖中的金奖”,背后的原因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记者获悉,刚刚落幕的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高职组土木建筑赛道一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小组(赛项)上,来自全国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8支参赛代表队,共209名参赛选手同场竞技。经过激烈角逐,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6支代表队荣获金奖,黎明职业大学等11支代表队荣获银奖,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17支代表队荣获铜奖。其中,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斩获金奖第一名,相当于“金奖中的金奖”,取得排位赛资格。
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的比赛规则突变,竞赛时长由去年7小时缩短至短短1小时,更增加了现场讲解等考察内容。这对所有的选手来说,无疑面临重大的考验。
比赛规则突变,不仅会干还要能说
夺冠后,城建职院金奖队伍的队员李双和小伙伴们兴奋无比,也深觉不易。
谈及这次比赛印象最深的事,无疑是比赛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参赛团队人数由原来的统一人数转变为自主确定(2—4人);竞赛内容从统一的技能操作升级为同步进行技能操作和现场讲解;竞赛时长由去年7小时缩短至1小时。
带着学生们苦训一年,直到今年10月2日,指导老师陈士达才得知赛事规则发生了这些重大变化,顿时倒吸了一口气,觉得压力倍增。
“按照以前的规则,只要学生个人技能突出,能和团队配合好,就可以了。以前只是关注技能实操方面的考察。队员们全程不需要表达。但今年,他们不仅要在实操能力上脱颖而出,更要擅长将做的事表达出来。”这让陈士达犯了愁:队员们虽说技能水平较强,但表达能力有限。
所幸,教练组找到了其他老师当观众,训练几位队员在陌生人面前的胆量,更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台风,很快补足了这块短板。
整整一年,队员们都按照以前的比赛模式苦训。吊装实操场地位于半开放式的大棚里。冬凉夏暖,夏天的时候大棚的温度达到40多℃,仅仅站着都会出一身汗。而冬天的上海寒风凛冽,在棚子里待上一天,手都冻得肿起来了。这一切,陈士达都看在眼里,心疼无比,“尽管实训条件很艰苦,但队员们丝毫没有怨言。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根据新的比赛规则,吊装实操环节取消了,但所幸日夜训练的一幕幕通过视频的方式在展示环节呈现出来。
在陈士达看来,新的比赛规则做了更多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了创新创意、应用价值、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察。”
四个“臭皮匠”组成一支mini施工队
此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夺冠队伍的4位成员分工有序,其中韩淳负责项目的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李双负责叠合板的深化设计;张敬文负责叠合板生产的钢筋绑扎部分;姚熠嘉负责叠合板的质量检测部分。
比赛的规则是,需要队员们在短短一小时内生产预制板。四人队伍分别对应的是项目负责人、图纸设计师、施工队队长、监理的角色。
今年大三的李双眼下正在寻找实习工作。他感到,经过一年的训练,他和其他队员们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通过比赛学到了很多知识。
“就以钢筋绑扎来说,真的非常考验熟练度。之前吊装实操的时候,我们需要到户外操作小型吊机。比赛规则改革前,吊装的时候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赛事规则发生变化后,我们几个根据自己的强项有了分工。”李双表示,学校对比赛非常支持,不仅提供先进的设备,还给队员们到真实工厂参观生产流程的机会。
斩获赛事金奖第一名、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姚熠嘉表示,“备赛期间每一次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艰苦的,赛场环境复杂多变,必须培养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竞赛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压力和困难,但我们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成为取得本次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比赛,也为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挑战积攒了宝贵经验。”
看到学生们夺冠,指导老师陈士达感到无比欣慰。“学校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功能,送参赛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以实际工程为案例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个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优势。
据了解,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今年的赛项在参赛团队、竞赛内容、竞赛时长及评分要素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本届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赛项以“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为主题,突出“技能、学校和师生、国际交流”三大元素,结合装配式建筑等特点,针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要求,着重考察选手的技能创新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