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却如痴如醉?让上海观众震撼的这部戏剧大有来头
2024-11-0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一个极简主义的舞台,一套层次丰富的音乐,一台全员投入的戏剧,这是11月8日-9日在上海音乐厅上演的音乐戏剧作品《评论哈姆雷特》的全貌。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该剧深入理解莎剧经典中的精华,以独特音乐结合戏剧的演绎手法,将原著紧凑的剧情结构重塑,让所有观众印象深刻、“大受震撼”。事实上,该剧出自曾引爆乌镇戏剧节的波兰“神团”——“山羊之歌”剧团,该剧团时隔7年重返上海音乐厅,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在和观众面对面时说,他很惊讶并激动于“上海观众能读懂剧团的肢体与音乐表达”。

  //  备受好评的创新剧团重返申城  //  

波兰“山羊之歌”剧团成立于1996年,迄今已经成为欧洲最具创新精神的剧团之一。剧团艺术总监格热戈日·布拉尔将剧团命名为“山羊之歌”——古希腊文中意为“悲剧”,代表着剧团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继承。

格热戈日·布拉尔的创作风格十分大胆前卫,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索与突破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并且将肢体语言、音乐和台词结合,其多部作品都获得了专业与市场的高度评价。

2015年,“山羊之歌”乐团以契诃夫短篇小说《樱桃园的肖像》为灵感创作的同名戏剧作品,成为乌镇戏剧节上最受瞩目的焦点,至今这部剧仍被认为是乌镇戏剧节历史上最佳剧目之一;2017年,“山羊之歌”剧团带着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李尔之歌》来到上海音乐厅,引发热烈反响,现场观众纷纷叫好;2018年,剧团又一力作《评论哈姆雷特》赢得格但斯克莎士比亚节第25届金约里克奖“最佳音乐改编和歌唱技巧”荣誉。

此次重返上海带来的《评论哈姆雷特》,使用当代戏剧里常见的解构主义手法,故事设定在《哈姆雷特》正剧之前的两个月——在老国王被谋杀的那个夜晚,在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莎翁原作里的所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甚至原创人物都轮番登场,在观众面前呈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是“山羊之歌”剧团创作的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复调性质渗透到了舞台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中,一切都处于复调的统一中,具有和谐的能量和“内在的音乐性”。布拉尔表示:“‘山羊之歌’追求并实现和谐的不仅仅是音乐和声音,今天的戏剧是关于图像和故事的,我们的戏剧是建立在欧洲传统戏剧文化基础之上,关于音乐如何成为戏剧,以及我们如何在音乐和戏剧之间取得平衡。”

  //  用特别之作滋养观众艺术素养  //  

在音乐厅的两晚演出,不出所料吸引了大量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有人如痴如醉,也有人“不明觉厉”,但没有人否认这部音乐戏剧的创新精神。

整部剧时长甚至还不到1小时,但“山羊之歌”剧团深入理解莎剧经典中的精华,以音乐结合戏剧的独特演绎手法,将原著紧凑的剧情再度升温。十多位演员撇去华丽的舞台和服饰,以充满想象力和高超审美的叙事方式的表演和极简主义解构的舞台呈现方式,体现了对莎士比亚戏剧精神内核的深刻演绎,同时又创造出全新的思考。

整晚的演出结合了声乐、形体动作及戏剧元素,以复调音乐和声的独特戏剧方式,带给观众极具视听冲击力的表演。演员们肃穆庄重的表演状态,展现出剧团对仪式感的追求,使作品呈现出超然别致的气质,让戏剧现场的张力达到极致。

引进国际上具有开拓精神的这部作品,上海音乐厅有着艺术方面的深层考量——上海观众之所以艺术素养备受国内外艺术团体称道,不断有好作品“投喂”“滋养”,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评论哈姆雷特》在艺术界颇有名声,来观摩学习的戏剧界“专业观众”也不在少数。

除了演出,音乐厅还邀请该剧团参与其品牌活动“约课有意思”,与来到现场的观众“面对面”带来“大师对话”与“戏剧体验”,从“听”“谈”“演”等多维度走进音乐戏剧《评论哈姆雷特》。在大师对话环节,“山羊之歌”剧团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携手剧团编剧阿夏利·布拉尔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教授张毅,共同探讨了《评论哈姆雷特》音乐戏剧背后的创作理念,特别是对莎士比亚作品全新诠释的改编思想与灵感来源;“戏剧体验”环节,现场近100名乐迷在格热戈日·布拉尔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山羊之歌”剧团的戏剧、肢体、声乐等表演方法,感受戏剧的无限魅力。

对于上海观众的表现,布拉尔并不意外,他说“剧团第一次来上海音乐厅演出《李尔之歌》时,上海观众们就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观众们“对剧目想要的深层次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互动,让他们对再次来到上海“非常激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