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把“活着的意义”还给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老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某中学心理教师陈夏树在为一名初一学生做心理咨询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对生命既感好奇又觉迷惘,孩子发出这样的“大哉问”实属正常,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孩子随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十几岁的孩子本该朝气蓬勃,求知欲旺盛,充满探索世界的活力,谁料想,他竟抱持着如此消极的人生观。而这并非个案。陈夏树观察到,近两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显著增加,让学校的心理教师有忙不过来之感。《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则显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不少初中生情绪灰暗。
针对这一境况,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心理教育体系有其急切性和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具体到那位学生的惊人之语,厌世恐非本意,其话语能指更多地指向对功利性教育的失望和厌倦。可以想见,在学校、家长及社会氛围的共同作用下,像他这样的孩子,日常生活几乎被学业和考试占据,一切只是为了提分和升学,毫无乐趣可言,才会感到“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生命力枯萎”的典型表征。社会学家项飙指出,当前的教育系统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方式,消耗着学生的生命力。随着生命力枯萎,学生被无力感淹没,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感和人生的方向感,滋生出空洞、没劲,乃至厌世等情绪。这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而问题的解决,显然与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同步,换言之,只有应试教育真正转型为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才有望得到实质性改善。
改革需要时间,孩子的人生却经不起等待。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依据现有条件尽早调整,减少孩子的焦虑,帮助他们寻找人生意义。
当务之急是补上人文教育的短板。实际上,有那么多孩子发出关于生命意义的叩问,已经显示出人文教育的缺失。当下的课堂教育,语文固然是重中之重,音乐、美术等也得到重视,但毋庸讳言,课堂教育仍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当诸子百家火花激荡的争鸣异化为标准答案,当风姿绰约的唐诗宋词异化为必须牢记的文学常识,当苏格拉底的智慧、贝多芬的意志异化为作文素材,知识就仅仅是卷考试、卷分数、卷升学的工具,背离了求知的初心。
我们需要摒弃应试思维,通过引导孩子阅读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领略音乐、绘画、戏剧、舞蹈之美,走进宏阔深邃的人文天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时刻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体验生活的精彩,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致滑向虚无。
当然,要让人文教育落地,光靠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家校社携手努力。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今天的孩子抗压能力差,动不动沮丧抑郁,而是成年人用无尽的考题挤占他们接触人文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当人文性被从生命中抽离,活着还怎么会有意思呢?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是时候用人文教育浇灌孩子们正在枯萎的生命力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