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打破围墙”“打通堵点”,大宁集团的这群青年为科创企业当好“店小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从原有的近2公里,到如今的50米;从原来步行耗时20分钟,到如今的2分钟……入驻大宁功能区的企业上海芯信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入驻多媒体谷的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隔壁邻居”。但因为一墙之隔,原本两家互有业务往来的公司的工程师想要“串门”得绕很远的路,但在大宁功能区建设主体——大宁集团的助力下,最终打破了围墙,设了一道“互惠门”为企业间的高效交流架起了“暖心通道”。
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项解决方案
实现产业格局重大转变
芯信安是大宁中心广场三期(宁汇广场)的一家科创企业,如今该公司的工程师想要到合作伙伴公司莱茵科技的办公楼,只需要穿过一个小门即可。但在一年前,双方的技术人员还要为绕路而烦恼。
芯信安董事长助理朱军告知了记者原委,两家公司分属不同的园区,虽然直线距离近在咫尺,却因为一道门而阻隔了便利,绕行距离约2公里,耗时约20分钟。
能不能额外开一道门呢?在得知企业上述这一困扰后,大宁集团的“店小二”们迅速行动起来,多次走访、沟通、协调,经过快速响应处理,很快为芯信安和莱茵技术“量身定制”了一套专项解决方案:尝试通过凿墙,开出一扇侧门,方便业务往来。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道门就从图纸上成真了。
背后“店小二”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沟通了多少个回合,朱军和同事们都看在眼里。
让他感到惊喜的是,有了这道方便园区企业“无界融合”的“互惠门”,两个园区间的白领的互动更多了,大家会打卡彼此的食堂,换换口味。
芯信安也是静安区第一家实现工业上楼的企业,企业做芯片检测,对办公楼的承重、避震有较高的要求。在大宁集团青年企业服务团队的助力下,最后为该企业找到了一栋没有地下车库的独栋楼作为办公楼。
“我们企业的耗能比较高,大宁集团前后两次协调电力公司为我们解决扩容的问题。今年六七月份,我们一楼的实验室扩建至1000多平方米,涉及施工、制冷降温设备等问题,园区都帮我们一一解决,让我们很感动。”朱军介绍说,在园区的助力下,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办公楼的面积也增加了一倍。
而像这样的科创企业,在大宁功能区还有很多。就在今年的进博会推介会上,大宁功能区管委会亮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功能区的科创浓度再跃升。截至目前,其新引进科创企业132家,科创企业总数达到474家,且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全区总数的25%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区总数的40%以上,过去三年中被成功认定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的企业数量占全区总数的45%。
大宁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大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毛立鹏告诉记者,从“十四五”规划初期首次提出将科创产业作为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以来,短短三年间,大宁功能区已然实现了从“以文创为主”到“文创+科创”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的重大转变,并迈入了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的崭新阶段。向着建设国际静安生态商务区的奋斗目标,大宁功能区正在实现创新蝶变。
营造硅谷式的科创氛围
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你们这里的感觉似曾相似,有硅谷的氛围。”2020年来到大宁集团研究室(投资部)工作后,95后总助李迟很多次听入驻的科创企业创始人说起类似的话。
定心想了想,这些话并非恭维之词。“我们园区的环境比较静谧,富有生活和人文气息。园区不远处就是大宁灵石公园,很多企业家喜欢在公园跑步,我们还特地在公园内开设了智慧跑道,每年还会举办半马。工程师深夜下班,想要喝啤酒撸串,走出园区就有丰富的商业业态,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真正实现了生活工作两不误。”
李迟所在的投资部共有8个成员,90%都是90后95后,且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实现了专业互补。
在李迟看来,他和同事们的身份就好比是淘宝“小二”。“‘双11’的时候,大家喜欢抢红包,但其实政府会定期发放‘政策红包’。一些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只会闷头干活,完全不了解这些信息。作为‘小二’,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好企业,通过沟通对接,抓住他们的痛点,开展政策分享会、路演、培训等,甚至为他们度身定制套餐,做到一企一策。”
1996年出生的黄莹是部门的管培生,到企业2年,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园区营造的浓浓的科创氛围。而她和同事们要做的工作重点之一就包括举办各种论坛和沙龙。从场地到现场协调等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AI铸造新质生产力”静安区2024数据智能产业推荐会、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系列活动——静安区海纳百创·新青汇创新质力研修营活动、大宁功能区企业商品联展、五届大宁创芯论坛……这些年,李迟、黄莹还有其他团队成员尽力为入驻企业搭建行业交流、政企沟通、产品展示等多元平台,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此外,这支青年团队还为企业提供包括匹配办公空间、对接企业服务、核名办证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