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十余年滚灯,传七百年历史,这位85后扛起传承奉贤滚灯的大旗
2024-11-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常鑫/图、视频

2024年奉贤区第八届东方美谷艺术节正式开幕前,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张鲁一正忙着节目彩排,一会下台联系演职人员,一会上台指挥演播室大屏播放,一会又充当场务递送道具。轮到滚灯节目彩排时,由于演员没到齐,他只好顶上表演了一段。滚球、抡球、转球......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如未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位行政人员隐藏了这么多技能。更关键的是,对他来说,每一次向公众展示的机会,奉贤滚灯的表演都不容有失。

  ◆  学习奉贤滚灯十余年成非遗传承人  ◆  

实际上,张鲁一另外一个身份是奉贤滚灯区级传承人。

什么是奉贤滚灯?它是上海市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之一,被称为“百灯之首”。之所以被称为“百灯之首”,是因为“在长三角地区的祭祀、节庆、庙会等民间活动中,滚灯都是打头阵的一个节目。”奉贤滚灯的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杭州湾经常出现水患,老百姓为了消除水患,便戴着二郎神面具,以滚灯表演进行祭祀,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艺术,在庙会、节庆活动中呈现。

2008年,张鲁一大学毕业来到奉贤工作后不久,便接触到了这项技艺。他对奉贤滚灯的初印象是感到非常新奇——滚灯怎么玩、怎么练,对他来说都是未知。

在老师的教导下,张鲁一不仅学会了如何抓举、转球等滚灯表演动作,还了解到关于奉贤滚灯的知识和历史——奉贤滚灯流传于江南桥乡奉贤西部地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张鲁一学习表演滚灯具备一定的优势。

他从入门学习到第一次上台表演,这期间不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在最开始训练的过程中,他遇到过一些难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不适应滚灯的运动方式。滚灯不仅仅涉及舞蹈动作,还有不曾接触过的杂技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形式。”

传统的滚灯表演动作包括“蜘蛛放丝”“金猴戏球”等。其中“蜘蛛放丝”是难度最大的动作之一。完成这一动作,演员需要通过一个装置将直径1.2米的球咬在嘴里实现人的自转和球的转动。这较为考验演员的嘴部力量和腰部、腿部的核心力量。张鲁一一学便学了十六年,参与奉贤滚灯的编创演出五十余场。

  ◆  带领奉贤滚灯走出国门成就“高光时刻”  ◆  

这十余年中,令张鲁一最为骄傲的,便是带领奉贤滚灯两次走出国门,参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张鲁一携奉贤滚灯的表演队员一同参加德国柏林的民间艺术狂欢。正是那时,张鲁一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滚灯表演不仅受到了各国其他民间表演团体的肯定,而且也受到当地人的夹道欢迎。观众非常多,两边站满了人。外国人对滚灯表演非常好奇。”

2016年初,奉贤滚灯又作为行街节目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了文化交流。“这次是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上海遴选委派了奉贤滚灯团队10人前往布鲁塞尔进行表演。”张鲁一介绍,两次出国交流,张鲁一都参与其中,负责组织、领队和表演工作。

在张鲁一的带领下,奉贤滚灯作为上海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前不久还参与了《非遗里的中国》的录制。他本人在此次节目录制中担任前期对接的负责人。

张鲁一认为,这些都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能够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奉贤滚灯带入央视、带上国际舞台。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各类大型演出,就是我们传承人的高光时刻。”

  ◆  传承奉贤滚灯多方并举焕发新活力  ◆  

今年,张鲁一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奉贤滚灯区级传承人。在传承工作的道路上,他还是一名新人。从一名滚灯学习者到非遗传承人,张鲁一觉得,他身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据他介绍,上百年来,奉贤滚灯未曾面临过失传。这源于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

为了表演更容易上手,奉贤滚灯如今已发展成不同的规格大小。除了供男性表演者使用的直径1.2米的大型滚灯,还设计有0.7-0.9米的中型滚灯、0.2-0.3米的小型滚灯。后两者可作为女性、小孩表演使用的道具。为了进一步焕发这项非遗技艺鲜活的生命力,在老师徐思燕的鼓励下,张鲁一会结合舞蹈编排新的动作,融入到奉贤滚灯表演当中。

此外,奉贤滚灯也逐渐普及至更多群体。“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滚灯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的工作,为学校学生、居委和消防救援队员进行培训,在丰富他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发扬传承了滚灯技艺。”

在前辈传承人的基础上,张鲁一仍在继续开展奉贤滚灯的传承工作。目前,已有一百余名学生跟着他学习奉贤滚灯。他进一步透露,“我们正在与大学合作进行研发,制作滚灯的新材料。鉴于外出比赛、表演时,大中型滚灯不方便携带,造成运输成本较高。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高新技术材料制作滚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