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施工启动!这座国家医学中心破土而生,背后有一支青年团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位于上海市青浦新城的朱家角镇,是被誉为“上海威尼斯”的千年江南水乡,一座国家医学中心已在这片水乡沃土破土而出。
今天,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病房综合楼、急门诊楼、后勤保障楼全面冲出“正负零”,目前已进入地上施工阶段。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建好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这背后有一支青年团队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
为防止机械“深陷泥潭”,奋战40个日夜打好“强根基”
记者从中建二局华东公司获悉,为了增强病房综合楼的地基承载力,提高抗震性能,桩基施工中使用了上海市罕见的直径700mm的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想要把端阻力如此之大的管桩压入持力层中,需要自重较大的静压力桩机提供足够大的压力,而据勘察报告显示,施工现场分布大面积藕塘、河道等明(暗)浜,浅部填土土质较松软,极容易因浅部承载力不能满足大自重静压力桩机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造成机械“深陷泥潭”。
青年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项目副总工程师刘一凡介绍说,针对这一难点,项目团队组织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细化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对应工程地质剖面图实地勘察,网格化区分明(暗)浜区域,桩基施工前将整个作业区进行场地平整,施工中动态挖除浜底淤泥,进行土方换填后压实处理,通过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桩基施工安全、高效、有序完成,在围护施工阶段奋战了40个日夜,为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快速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有效防止辐射泄露,建起坚固辐射“防护墙”
国家医学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它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利器”,但同时也是一个强辐射源,为了有效防止辐射泄露,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和防辐射施工工艺。
据青年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的博士李永轩介绍说,该项目团队充分对混凝土的配比进行试验和讨论,最终确定了运用低水化热水泥、河沙中沙、连续级配碎石、聚丙抗裂纤维、并添加了微膨剂级缓凝减水剂调配出的混凝土,浇筑起3m厚的混凝土防辐射直线加速器用房。“为了保证混凝土的结构稳定均匀,项目团队采用整体分层法连续浇筑了一天一夜,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离析。确保浇筑的混凝土达到防辐射要求。同时,考虑到预留孔洞的防辐射需求,在墙体施工阶段,项目团队采用了迷路式孔洞预留结构,并计算出管道铅包封厚度,确保辐射防护的均匀性和有效性。”
通过BIM模型进行深化设计,有效降低施工难度
项目底板根据直线加速器等关键医疗设备安装需求、医院地下停车场智能化管理、水处理要求高等使用特点,地下室设置机械车位、不同标高的降板、集水井、排水沟、电梯井等构造,导致底板底面标高数量超过60个,施工难度大。
李永轩介绍说,项目成立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模型进行深化设计,细化标高布置,实测实量、反复确认,确保现场测量精确度;同时,医疗专项设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多,常规施工中会出现碰撞问题,创新工作室利用BIM进行综合施工,考虑各类管线功能性的同时还考虑了其美观性和维护的便捷性,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结合BIM模型和综合讨论,对医疗专项的总体布置、细部节点进行了精心规划、细致施工,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据悉,在工程建设当中,整个项目团队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管理,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工程稳步前行,在冲出正负零的同时,又掀起了“大干八十天”的劳动热潮,启动劳动竞赛,“以赛提效”打造高品质履约“推进器”。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施工流程,强化安全管理,严格质量管控,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品质地完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之重器’早日建成贡献青春力量。”李永轩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