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助听器印证打破国外垄断历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全链条创新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一款小小的助听器,却印证着“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的自主历程。11月16日,200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一批上海生物医药的创新成果纷纷亮相。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
◆ 高端医疗级助听器被国外长期垄断 ◆
比手指头大不了多少,可以根据耳廓形状个性定制,不论吵闹环境还是安静环境,都可根据场景变化自动调整音量大小不用手动调节,尤其能清楚识别复杂的中文语音……这是联影集团旗下联影微电子自主研发的首款适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医疗级助听器uOrigin源。
小小的助听器,却大有乾坤。一个医疗级的助听器往往集成了许多高精度的电子元器件,整个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涉及芯片、算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声学、人体工学、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学科交叉度极高。其中,芯片和算法最为关键,技术壁垒也最高,其性能不只决定了用户能否“听得到”,更关键决定了能否“听得清听得懂”,即还原真声同时不受噪音干扰。
联影微电子助听器事业部临床市场部总监屠文河告诉记者,由于芯片和算法技术壁垒极高,中国的助听器产业发展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助听器90%以上市场份额由进口品牌占据,高端医疗级助听器市场100%为进口品牌,这些品牌一支助听器的单价可高达4万元左右。而国产品牌仅占不到10%,主要分布在中低端市场。
打破进口垄断,就需要源头创新。“我们团队从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要做艰难但正确的事,走最长远的路。”联影微电子助听器事业部总裁王法从海外归国后就开始进行这一产品的科研攻关,团队从底层技术入手,源头性地攻坚关键技术。
◆ 科研攻关为中国人量身定做产品 ◆
王法告诉记者,助听器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就是在听得清的同时不受到干扰,但这恰恰是很难实现的。“以听得清为例,这要求助听器在精准放大声音、补偿用户‘千人千耳各不相同’的听力损失的同时,在各种复杂噪音环境中精准识别语音和背景噪音,并把噪音干扰一应去除。”
为此,团队创新研究,打造了行业内首个“真耳孪生”听力平台,依托自主研发的异构六核芯片和边缘侧神经网络算法,深度模拟人耳的听觉前端信号处理,并根据听损程度、生理参数、不舒适阈等维度差异,为每个用户量身定制声音补偿。
“我们觉得这些还不够。中国是全球听力减退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市场上却鲜少有从中文语音特征和国人日常声音环境出发、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产品。”王法表示,中英文发音差异巨大,团队原创中文听力平台,针对中文语音特点,聚焦声调、中高频语音与音节起始辅音,深度定制中文言语增强算法与中文听力公式,大幅提升中文的聆听清晰度、言语可懂度和舒适度。内置的12种本土化声场景,则进一步让用户在广场舞、中式厨房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声音场景中依然能够清晰聆听。
而打破了进口垄断的这款中国原创产品,定价一只在5000元到20000元,比进口产品便宜不少,真正让中国老百姓更受益。
◆ 产学研医协同推进全链条创新发展 ◆
记者了解到,伴随着这款“首创”今年8月1日的正式上市,联影还在漕河泾开发区推出了全国首家听力健康管理中心。“在健康中心,可以进行听力检测,进行听力健康相关知识的科普,也能了解我们的科研历程。”屠文河表示。
今年8月,联影微电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影微电子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设立“联影听力教育基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系设立学生奖学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听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定是需要产业、高校、医院临床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创新闭环。”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
记者从今天的大会上获悉,当前,上海乃至全国都在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随着我国医药工业发展,中国药械在国际上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截至2024年上半年,多款创新药品海外获批上市,联影、迈瑞等医疗器械企业迈出国门,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事件达370件,涉及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
而中国医药工业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制造理念的革新,智能化、数字化的赋能使得中国拥有重塑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模式的能力,引领全球医药产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绿色的新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医药领域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累计建成23家,遴选出48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40个生物材料揭榜项目,进入临床阶段的Al药物研发管线数量30余条。
◆ 人工智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
联影的这款小小助听器能打破国际垄断,背后正是强大的AI算力和算法基础支撑。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联影智能目前更是推出十余个AI平台,100+AI应用,在神经、心脏、胸部、肿瘤、骨科等多部位都实现了全栈全谱覆盖。
在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中,人工智能正在发挥助推作用。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多个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实验室也被搬到位于张江科学会堂。
晶泰智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带来的AI机器人实验工站集群,是全球首创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等共性技术、面向未来产业的Al机器人实验工站集群。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带来的英矽智能全自动化机器人生物学实验室,则是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辅助決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
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机器人和生物学能力深度融合,可以实现“高效变革药物发现流程”与“全方位收集数据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的双向促进与循环迭代。实验室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营,等同于50人左右的专业化生物学实验团队,重点聚焦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个性化药物开发和转化医学研究等领域。
这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衰老相关疾病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推进并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已有10个经Al辅助发现的候选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2024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增长,其中创新产品持续发力,获批创新药械数量全国领先。现场不少企业表示,上海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医融合全链条合作创新生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由创新形成闭环,反哺更多研发,与世界共享上海创新、中国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