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闭幕,在全球艺场上海仰望璀璨文化星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出乎所有人意料,我的手指恢复得很快,在之前演出中都没有影响,我想也许乐观和意志是最好的一剂良药。”11月17日晚,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演出——图冈·索契耶夫、张昊辰与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如约而至,此前手指受伤的钢琴家张昊辰演出前告诉记者。一切都很圆满,这支曾由马赫执掌的世界级名团,让本届艺术节“古典乐天团”拼图的最后一块归位,给上海的璀璨文化星空再添一抹亮色。
至此,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下帷幕。在这艺术的金秋,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6余万名艺术工作者,用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演出展览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坚持国际性、艺术性、人民性和创新性所带来的骄人数据,为艺术节构筑人类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世界级平台,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支撑,也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增添了又一生动注脚。
◆ 看浦江奔涌,最喜百舸争流 ◆
每至金秋,海内外的艺术爱好者们都会相约黄浦江畔,坐阅千帆共舞。作为文化建设的高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五湖四海、大洋彼岸共赴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外名家名团的“必选项”。而艺术节平台,则是各方艺术愿景的承载首选。
国际名家名团群贤毕至。继上半年柏林爱乐乐团驻演上海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等古典乐世界级名团纷至沓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双星闪耀,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艾夫曼芭蕾舞团、古巴国家芭蕾舞团也加入豪华阵容,在申城掀起芭蕾旋风。
国内艺术翘楚群英荟萃。北京人艺以《茶馆》《正红旗下》等5部大戏为骨架,完成了一个月的“上海驻演”;上海戏剧界则以“海派风华”为主题,同样拿出《繁花》《长恨歌》等4部备受好评的经典海派作品呼应来访友团。此外,陕西人艺等国内外知名剧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梨园大团,上海歌舞团、 北京歌剧舞剧院等知名院团,潘玉良、贺慕群、刘海粟等名家个展也纷纷亮相。
本届艺术节包罗万象,在呈现上有物有度,含金量十足,是因为整体策划思路有理有据,条理分明的同时注重特色鲜明。秉持创新精神,依靠强大的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本届艺术节在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达85%的傲人成绩簿上,还开创性地推出了全新的名团“上海驻演”合作模式;伦敦交响乐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德国邵宾纳剧院等名团,也都纷纷将中国乃至亚洲的“唯一一站”或中国巡演“第一站”放在了上海。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约24%的外省市观众、约8%境外观众来沪。
也正因如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已被中外文化演艺产业的从业者公认为中外文明的“互鉴地”。国际演艺大会参会嘉宾无论是国别的维度,还是从机构数量、含金量,都充分证明了艺术节的行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4天的时间共吸引了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专业机构及2000余名业界嘉宾参与,开幕当天13项重磅合作协议被签署,会期内共达成了近600项初步合作意向。
◆ 引源头活水,浇得百花竞艳 ◆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做好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激发国有文艺院团、文博机构、文创企业和艺术家个人的创新创作活力,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艺术节已成传统文化创新创作的“竞技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大戏、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胡沈员工作室制作的舞剧《敦煌归来》、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剧《诗宴·唐才子传》。艺术节倡议、鼓励甚至深度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受到正向积极的作品反馈。
艺术节亦是现实题材守正创新的“检验站”。本届艺术节的重磅演出之一话剧《生命册》,很多观众说“感受到了历史的分量”。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逐梦》、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原创话剧《温暖的味道》、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最新舞剧《破冰》,分别聚焦高铁研发、乡村振兴和禁毒民警题材,用创新性的创作思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主旋律题材讲述有了新样本。
艺术节还是创新力量开路探索的“加油站”。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开幕演出是“许忠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演绎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创下了国内首次在一天之内马拉松式演完全套9部贝多芬交响乐的户外景观演出记录,成为海内外热议的新话题;在艺术节几个“专业展演板块”内举办的赛事,包括第十三届上海国际魔术周的比赛板块、第八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的国际木偶展评、2024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的“音创杯”全球游戏音乐作曲大赛,都将原创和创新、创意作为核心评判标准,推动着相关艺术形式的持续繁荣。
艺术节更是青年新锐培植未来的“孵化池”。新人新作,新地标新表达,艺术节通过“扶青计划”这样的培养扶持机制,链接当下的年轻人和新潮流,既“共同回望来时的路,也共同遥望未来的方向”。
无数院团愿意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当作自身作品的“试金石”和走向国际的“出海口”,是因为这里的演艺市场运作规范、观众艺术素养深厚,而艺术节厚植城市艺术土壤,让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写下了艺术和城市双向赋能的新篇章。
◆ 处人民城市,感知百艺纷呈 ◆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本届艺术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全市化身艺术大舞台,让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在剧场内外、街头巷尾随处都能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遇见美、感知美。
艺术节全力描绘出一条辉映全域的艺术风景线。借助艺术天空的触角,今年艺术节的优秀节目实现了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的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观——香港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在黑石公寓来了一段《繁花》金曲串烧,甚至吸引了国外小游客主动上前翩翩起舞;在游人如织的新天地,艺术节特别打造的“新天地艺游季·户外沉浸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吸引了无数人举起手机记录美好瞬间。
艺术节精心搭建出一座亲身实践的美育大舞台。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众多名团来沪,都在演出之外,下社区、跑校园。北京人艺著名演员、71岁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以及其他老戏骨们,在沪期间白天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音歌剧院“上课”,与学生和戏剧爱好者交流切磋,晚上登台演出,过得相当充实。“热爱戏剧吧,热爱艺术吧!当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的视野就会开阔,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不同。”冯远征鼓励复旦学生的话,相信会在不少年轻人的心中,种下爱艺术的种子。
艺术节着意设计出一堂全民参与的机制探索课。上海的观众群体之大、艺术素养之高,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们的交口称赞,幕后的艺术节平台,仍在努力持续扩大艺术触达人群。通过“爱艺术”关注残障人士公益项目、通过与“2024秋约魔都美术季”携手推主题演展联票、通过联动社交平台,艺术节营造了一个全城有艺的热烈氛围。最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正在探索“重大节展+基金”运作模式,形成“全社会办节”的新思路。
上海是演出重镇,全年大戏不断,但艺术节平台的集聚效应不可或缺。正因为有艺术节的“高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文化IP才愈加凸显,艺术全产业链的脉络才更加清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