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收藏!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诞生
2024-11-19 上海

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一平米博物馆”的“策展人”,到能够为上海昆虫名录做贡献的公民科学家,这些来自上海科技馆的科学教育项目,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在场馆外了解科学,参与科学行动。11月19日,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终评,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诞生。

  ◆  已形成开放共享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  ◆  

据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介绍,二十余年来,上海科技馆一直把推动科学教育作为核心使命,积累了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打造了一个具有三馆特色的多元、专业、前沿的教育品牌矩阵,构建起了一个创新、开放、共建、共享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仅在“十四五”期间,就已斩获科学教育相关奖项200余个。

本次推出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整合三馆的丰富教育资源。今年9月启动评选活动之后,最终共有15个科学教育项目脱颖而出,入围终评。姜道荣表示,这15支队伍覆盖了三馆科学讲解、科学表演、科学课程、青少年实践、公众科学等不同类型的教育项目,既有耕耘多年的老牌项目,也有不少近年来才起步的新实践和新探索。

比如从2017年就开设的“绿螺训练营”,至今已开发了近100个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可供选择,涵盖了植物学、鸟类学、昆虫学、动物行为学、地质学、生态学、古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让参与的青少年能够学习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我们充分利用场馆馆藏的1万多件标本,4000多个互动展项和多媒体演示,提供最直观的学习体验。训练营还设有标本制作,科学实验、科学绘画、创意手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手动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杭欢介绍说。

而从去年刚开始开展的“太阳大侦探”天文科普研学活动,在11年为一个周期的太阳活动的极大年推出,利用上海天文馆丰富的科普资源和科研级的观测设备,让每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将化身成为一名“太阳大侦探”,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根据探案手册,分环节破解太阳的七宗谜案。“让孩子们在有趣的互动游戏中就可以了解到关于太阳的理论研究和观测方法,如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物理、太阳活动、动手探究及观测实践等等,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上海天文馆教育研发部科学老师邬笑夕告诉记者。

太阳大侦探项目

  ◆  通过评选打磨推广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  

经过专家和观众共同评选,最终“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项目、“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天文馆慕课(CosMOOC)项目、科学live秀-力学探究、3D打印上海建筑系列、“小小博物家”博物教育系列课程、绿螺训练营、科幻新世界、“自然趣玩屋”课本中的自然博物馆系列馆校课程、“第一眼天文”系列课程等获评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未来馆长说”青少年培育项目、太阳大侦探、神奇的魔镜、寰宇实验室、“绿色自然 生态画卷”科普讲解活动获入围奖。科学live秀-力学探究、“一平米博物馆”科普教育实践项目、天文馆慕课(CosMOOC)项目则获得最受欢迎奖。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副部长,“城市昆虫”主题展览及相关活动负责人,余一鸣表示,从2019年开展了“城市昆虫”主题展,并延伸到上海昆虫家谱公众科学项目后,非常多的中小学生成为了项目的积极参与者,也获得了非常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形成了上海第一份最完整的昆虫名录。

“2023版的上海昆虫名录,记录了3090个昆虫物种,是在上海1000多名公众和科学团队共同努力之下形成的,这份名录也被上报给了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上海市生物多样性战略保护行动规划当中引用的正式文件。”余一鸣告诉记者,今年到目前为止又新增了700多名公众的参与,并在去年名录的基础之上,预计将新增出400多个上海昆虫新记录。

“这么庞大的数据,仅靠科学团队、大学实验室的研究组等来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但是正是由于博物馆的参与和公众的参与,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多有效的数据,这正是我们发起这项科学教育行动的意义。”余一鸣表示,通过此次展评,可以让这个项目被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公众所知晓,继而开展更多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尝试,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这项活动中来。

“这个评选并不仅仅是个已有课程的展示,而是个打磨过程。”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馆等都已有近百门较为成熟的科学教育课程,很多课程已经在中小学使用了。“我们想通过十大精品课程活动的方式,在内部不断打磨、提炼经验,把这些课程做得更好,更适应同学们的需要。”他表示,今后上海科技馆每年都会在开发的课程当中提炼出10个精品课程和活动,向社会公布,最终在不断创新开发过程中集聚更多的资源,共同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持续打造科学教育的上海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