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校园“大先生”,宣讲专业文化!青年学子为主角的青春版“思政大课”太燃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客 吴斯琦
同一天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里,激情和温情邂逅,原创校园大师剧《祝尔纯》时隔三年再度倾情上演,“时代·应用”专业宣讲活动火热讲述,两场活动有个共同点就是:学生作为主角, “夸夸”自己的专业,演绎上应“大先生”。
两场沉浸式演出活动,青年学生完成了由“要我听”到“我要讲”、从“观众”到“主角”的转换,以青春版“思政大课”抒写着专业之情、荣校之心、强国之志。
◆ 师者初心,大爱无声涌动校园 ◆
“忠”肝义胆、“诠”释仁爱、“尔”欲何求、“纯”予奉献……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祝尔纯、眭忠诠两位老人的名字和故事在师生中广泛传颂,他们是上应校园矗立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爱的方式有许多种,我们只不过选择了一种!”“生命总会有结束,我们还为党和人民再留下点什么?”11月20日,当熟悉的话语再一次响起的时候,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原创校园话剧《祝尔纯》再度与上应师生见面。
话剧源自我校离休党员祝尔纯的生平事迹创作,她与先生眭忠诠年轻时无畏投身革命,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长期捐资助学,在学校设立全国高校第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奖”,最后卖掉了唯一的住房交出“特殊党费”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整部剧采用倒叙、回忆和时空交替等手法,将二老追求真理、恪守信仰、情系教育的人生图景和感人情怀倾情呈现。
2024年,在国庆75周年及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党委决定复演《祝尔纯》。本次除3位特邀演员外,演出人员均为在校学生。从筹备过程中的多番打磨修稿、围读剧本、精练动作,到台前幕后的默诵台词、检查服装、酝酿情绪,青年学生不们仅走进了话剧表演的魅力,更在一句句台词、一个个神态中体会着两位老人至深至纯的高尚情怀,一次次地被感染被震撼。
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研究生蒋怡琛扮演青年祝尔纯,她出色的表演打动着师生,她说:“在一次次排练和演绎中,我真得融入了角色的生命里,那份沉甸甸的大爱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印在我的心里,在漫长岁月中我会永远记着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话剧社社长梁志成同学在剧中扮演校长一角,每天课后认真组织排练工作。从台前到幕后,他很忙碌充实,也逐渐理解了两位“大先生”的崇高风范,“我扮演的校长是个反派人物,阻扰进步青年,可是祝尔纯和更多青年学生立志要改变中国、投身革命的勇气与决心是如此坚定,我希望我的青春也像他们一样绽放光芒!”
“这份以爱之名的精神力量让人心怀激荡,热泪盈眶!这场教育无声无息,触动前所未有!”台下的师生被带动到一幕幕情景之中,许多次热泪盈眶和心潮起伏,两位“大先生”的崇高情怀与无私奉献深深走进了全体上应师生心里,对两位老人的深切缅怀也长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 青言青语,激情讲述时代担当 ◆
当天,在第五届“时代·应用”专业文化宣讲的活动现场,来自全校14个学院的学生宣讲团,以崭新的青年视角,通过分享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上应故事,诉说着“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的时代担当。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聚焦产业升级发展建强人才培养链,把专业建在产业上。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到香料香精、园林设计,每一个专业都被学子们用心用情夸出了“新高度”,展现出对所学专业的热情,也表达出投身应用技术创新的决心。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讲述,也深深感染影响着身边的同学。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全世界的目光所至,皆是中国智造的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来自智能技术学部机械工程学院的王孜满怀自豪地讲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时代呼唤紧密结合,为培养拥抱技术浪潮的“智能+”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上应方案”。
“软件是什么?软件工程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智能技术学部计算机学院的樊姝辰娓娓讲述起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上应软工人“用小软件,看大世界”,服务赋能千行百业,更加坚定她在软件工程领域深耕梦想,砥砺前行。
“风景园林,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生态与技术工程学院曹钰洁同学讲述着风景园林专业的“前世今生”,如今,上应园林人以科学规划为画笔,以生态修复为墨色,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绘就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通过这样的宣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鼓励一批批学生“主讲人”走上舞台,凝练和思考专业历史脉络、时代命题和未来前景,让他们在所思所学中更加主动深刻地理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学生作为两场活动的主角,在演绎中提升热爱,在讲述中凝练价值,让更多青年学子可参与、被感动、受教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说,这既是拓宽了课堂的‘主渠道’,也是把上应大“厚德精技”的精神文化内核贯穿于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育人、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的“精准滴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客 吴斯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