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食指大动的这场音乐会,梁皓一是这么写出来的!
2024-11-2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大提琴的弓划过定音鼓的边缘,发出了似是来自深水底的神秘悠远的清冷声音,这是《松鼠桂鱼》的听觉意象;当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依次发出“嘎嘎”声,打击乐演奏员戴着厨师帽、提着菜刀奔向指挥身边时,乐队和观众都笑成一团,这是来自《北京烤鸭》的中式幽默……11月23日晚,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收官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梁皓一为上交建团145周年特别创作的交响作品《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迎来了世界首演。“我期待用交响乐语言,讲好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括之前的金庸武侠题材,包括这次的中国各地美食题材。”梁皓一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

创意十足的音乐“盛宴”

这场由上交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的音乐会分上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是展示了交响乐经典之作的严谨结构和优美旋律,下半场则是一场充分展现了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创意,且不失内涵和可听性。

上半场从作曲家圣-桑的《黄衣公主》序曲进入,并邀请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黄蒙拉担任小提琴独奏,合作呈现了圣-桑的巅峰之作《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的“主菜”——《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光凭标题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灵感最初源于作曲家在上海锦江饭店采风时品尝到的经典名菜,包括佛跳墙、北京烤鸭、松鼠桂鱼、水煮牛肉等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佳肴。

这部作品包括序曲和10个乐章。“序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由音阶的1级、4级和5级音级组成,意在庆贺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10个以菜名命名的乐章,也对应上海交响音乐厅10周年。”梁皓一解释说。

10个乐章堪称作品的最大亮点,作曲家用音乐诠释了十道菜的食材、口味、外观、烹饪过程以及食客享用时的心情。当“宴席”正式开始,《大红袍》中沙沙作响的茶叶翻动声,令音乐厅内好似涌起一阵暗香;流畅的半音阶钢琴独奏带来一种清脆凉爽之感,呼应《青瓜拌海蜇》;灵感来源于粤菜经典的《佛跳墙》,旋律优美温馨,呈现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作曲家对这道“家乡菜”的切身体会;《北京烤鸭》由颇具“京城气派”的音乐作底,鸭叫、磨刀的声音穿插其中,又平添了几分生动;《热爆明虾》整个乐章都充满活力,奇思巧妙的配器还原了炒锅旁的食材下油锅的“火爆场面”;到了《上汤花菜》,观众被音符带入平缓广阔的原野,仿佛看见了辛勤耕种的田间乡农;《松鼠桂鱼》的菜肴原型,在作曲家的眼中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而以鲜见的打击乐器“水琴”演奏“特殊音效”,烘托神秘清冷的氛围;《水煮牛肉》将现场观众领到了川渝,随着乐曲调性和音色的变化,描绘出这道菜让人“越吃越上头”的情景;以打击乐为中心的乐章《竹筒野味饭》则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织锦,活泼且灵动;《芝麻锅炸》再现“油炸”音乐主题,把气氛拉至顶点,整首作品就在这高亢热烈的终章里落下了帷幕。

场景具象但情感写意

梁皓一是95后作曲家,但年少成名,21岁就应著名电影导演林超贤之邀,创作了大热电影《红海行动》的原声音乐,随后他又为著名的《长津湖》配乐,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金鸡奖提名,并获得华表奖。如今正在热映的电影《焚城》,也正出自他手。“我并没有因为是给电影作曲,就刻意写成流行,还是用的交响乐的作曲方式。”梁皓一告诉记者。事实上,这样的创作理念,让他受到了影视行业、游戏行业和交响乐团的普遍认可——今年的MISA(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以纪念金庸诞辰百年为主题,上演的两首曲目,正是谭盾的《英雄》和梁皓一的《武侠》。

在电影行业的创作,让他和后期团队的拟音师也有很多的交集,对方的工作也给了他颇多灵感。此次创作的《中国厨房》,就有很多声音是非传统乐器演奏的。“作曲家在打击乐的乐谱里写到了锅子、刀、筷子、碗、竹筒等平时生活中的厨房用具,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务李轩达收到这份非同寻常的乐器采购需求时,颇为震惊。

上海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负责人顾恺也在第一天排练后继续留在音乐厅内研究这次来的“新朋友们”。为了呈现“中国厨房的声音”,他在网上买来竹制双响筒,再将筒身和插于其中的竹棍拆开,用竹棍敲击筒身来实现“竹筒野味饭”中所需的独特音色并呼应标题。在第四乐章“北京烤鸭”中,更是有菜刀上阵,配上平时仅在流行打击乐中出现的特效音色镲片“Turbo Crasher”,模仿片烤鸭时的“磨刀霍霍”之声。“我们也会用筷子代替鼓棒,制造出与以往不同的音响效果。此外,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也会在乐曲中出现。”他说。

常鑫/摄

除了厨房用具,梁皓一还加入了非常规乐器,以及让常规乐器用非常规方式演奏,模拟出了点缀在音乐中的菜品“声效”。用珠子在海洋鼓中滚动,来模拟了“油爆”的声音;用小提琴的弓拉水琴、用大提琴的弓拉定音鼓,成为了“鱼”在水中的声音……这些具象化的声效,让音乐变得诙谐生动。排练时,当打击乐声部副首席郑巍走到舞台中央,准备模拟片皮烤鸭场景时,指挥张洁敏正好扭头过来,看他提着“菜刀”,差点从指挥凳子上摔下来,让排练现场欢乐无比;正式演出时,当乐队首席开始用小提琴模拟鸭子“嘎嘎”声时,自己先忍不住笑出了声,而这笑声瞬间传递给全场;当《松鼠桂鱼》开始时那悠远的似乎来自水底又似来自太空的声音出现后,全场观众都在探头找声音的来源。

不过,这些具象化的声效并未影响整部交响作品的音乐性。在音乐会后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联合举行的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表达了对创意和音乐性交融的高度肯定,尤其是《佛跳墙》一章中孕育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

常鑫/摄

“《中国厨房》里的菜品,来自中国各地,我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共鸣。”梁皓一说,他希望自己立足中国文化的探索,能继续下去。对他极为赏识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余隆也表示:“我们应该把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先进、最优美的部分传递出去。在本乐季中,期待观众、上交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家一起,领略古典音乐的气象万千,不仅听到世界的声音,也感受到中国文化强劲的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