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不比贵价比节约,年轻人开始“反向攀比”了?
2024-11-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不比花钱多,比谁更节约,不比谁的东西贵,比谁购买的东西更便宜。最近,一股出人意料的“反向攀比”之风在大学生间悄然兴起。“大学舍友一分钱买了两袋洗衣液,上楼梯差点笑岔气,我却难受得两晚睡不着”“高中生攀比:我这双鞋500,大学生攀比:我这箱纸没花钱”……网络平台上,“反向攀比”在一个个短视频,一个个帖子里流行。在抖音一条5.8万赞的视频下,几千条评论热烈讨论,话题624.7万次的播放量亦表现其热度。年轻人不再炫耀贵价,而是热衷于省钱,这就是所谓的“反向攀比”。

年轻人们为什么要“反向攀比”?不同的年轻人给出不同的理由。有人说,这是消费观的成长,他们从中获得了不一样的满足感。也有人抱着疑惑,对“反向攀比”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微博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攀比”千人投票中,55%的投票者认为,“反向攀比”比的是“性价比”,是追求价廉物美的表现,35%的投票者则觉得,年轻人的消费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但在评论区里,多个高赞评论却也表示,无论是正向或是反向攀比,最终仍是攀比。

  ◤ 正方观点 ◢  

“反向攀比”是消费观的成长,养成消费好习惯

“最近薯片涨价,在超市买都要七元钱一包。我在淘宝买只要5元4毛,直接买了20包,是宿舍里买得最便宜的。”打开淘宝,大二学生小刘自豪地展示自己最近的“战绩”。这一年来,她和宿舍的室友凑在一起,比谁买的卫生纸、洗衣液价格更优已是常事。买得最便宜的甩下购物链接,大家一齐下单。“高中时对钱没观念,上大学后,自己握着生活费,买东西才开始仔细看价钱,也才会‘反向攀比’。”小刘解释说。控制自己的支出,了解到生活日常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反向攀比”是她,也是许多大学生真正迈入社会课堂的第一步。

研三学生小张对“反向攀比”可谓是十分熟悉。平时,他总会和室友下意识地对比购买日用品的价格。“买同一个东西,你在网上花了20元,我在线下花了30元,听到相差10元,就有种吃亏的感觉。”他举例道。一般情况下,买便宜了的人还会啧啧感叹一番,调侃买贵了的人。不过,双方是真的在认真攀比吗?小张表示,双方都是开玩笑居多:“其实‘反向攀比’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在以很轻松的方式去分享购买经验,督促自己践行好的消费观,养成节约和不乱花钱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反向攀比’是一种顿悟。以前炫耀价格贵,真正便宜到的是商家,但‘反向攀比’,受益者才是自己。”王青说道。她觉得,“反向攀比”是个人不再受消费主义影响,理性消费的一种表现。上个月,她花五百元买了款自觉性价比高的耳机,但朋友告诉她,她三百元的一款耳机性能也和王青的差不多,王青果断退了耳机,和朋友选了同款产品。“‘反向攀比’下来,感觉省了很多。”她笑说。

  ◤ 反方观点 ◢   

“反向攀比”仍是攀比,需注意不过度

“如果要说不好的一点,‘反向攀比’仍然是‘攀比’。”研二学生小袁表示,“节省和寻求性价比是好事,但大家比来比去就变了味。”虽然大家比低价,多是调侃之意,但有时玩笑过了度,也会引起一些不快。小袁曾见到两个室友讨论各自买的东西,其中一位使劲说自己买的东西低价又好用,和另一位室友高价买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另一位室友因此挂不住脸,说话也带刺。最后两个人都变得不太开心,是小袁上去圆了场。

“拿‘反向攀比’来省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也不会总是最优解。”王青说道。比如有些时候,一些商品价格很便宜,但质量不如她所期望,她就不会购买,而是选择她觉得质量更好,但价格更贵一些的商品。“‘反向攀比’只是一种购买时的取舍标准,但也有别的标准存在。不然比来比去,还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她表示。同样,小刘也传达了类似的看法。一次她和室友在网上几块钱抢了十几包卫生纸,到手时发现虽然便宜,纸质量却很差,味道臭、质感很粗糙,“低价并不是最重要的,‘反向攀比’也是在某个区间,还是要讲究生活质量。”

而在网上,“反向攀比”虽然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却也有“薅羊毛”的嫌疑。“四十块钱买近四十桶方便面”“三角钱买了50个粘钩,好评退了五角钱”……这些叙述听上去十分可疑。而至于“零元买到了几千元的手机”“两块八买到了几百块的护肤品”,比起省钱,听上去倒像一些话术乃至骗局。

此外,“反向攀比”由于涉及商业买卖,不少商家由此被吸引,偷偷埋伏在评论中打广告。在一些较为热门的视频底下,有大学生情真意切地分享自己的故事,但也有许多账号混在评论区里,以学生的口吻推介低价商品,“都是旗舰店活动”“只发优惠券”……点进主页,都是在推介自家产品。网络真假难辨,也需注意区分。

  ◤ 专家看法 ◢   

明确消费目的,避免盲目跟风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秦朝森表示,反向攀比现象的出现,是作为尚未完全经济独立、经济压力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消费的表现。他们意识到节约和性价比的重要性,通过寻找高性价比的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减轻经济负担。而社交媒体上各种消费经验分享、省钱攻略等内容广泛传播,让年轻人更容易了解到不同商品的性价比情况,看到他人通过合理消费获得了较好的生活品质,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热情地参与反向攀比。一些倡导理性消费的网络社区和博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现象的流行。

在他看来,反向攀比对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好处。其促使年轻人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冲动消费或盲目跟风购买高价商品。这有助于他们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对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为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消费基础。不过,他表示,尽管反向攀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攀比的方向,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比较行为。在这种氛围下,那些无法在性价比上达到他人水平的年轻人,可能依然会感受到社交压力。

“明确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与他人的比较或满足虚荣心。在购买商品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需求程度和商品的性价比,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要认识到消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更不能让消费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