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对青年人来说,巴金从未离开
2024-11-2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余生也晚,未在巴金生前与他见过面,但却在2005年10月24日的告别仪式上见过他。老先生安卧在鲜花丛中,一如平日那般慈祥而冷静。巴老留有遗愿,希望走后能将自己与妻子的骨灰一同撒向大海。于是当年11月25日,骨灰撒海,我一路相送到吴淞码头,目送船只远去。

19年过去了,今天又是巴金的生日,而且是120周岁。如此漫长的告别之后,人们发现巴金从未远去。当我们走进上海文艺出版社,看到衰老的巴金颤颤巍巍写下的“把心交给读者”,我们知道巴金还在;当我们走进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看到阳光透过树枝,在那个巴老写作的“阳光房”里投下摩挲影子的时候,我们知道巴金还在;当我们在《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序言里读到老先生所写的“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而为之一震时,我们知道巴金还在;当我们来到新开放的巴金图书馆,看到成排的《收获》,并且这个杂志还在不断推出新篇的时候,我们知道巴金还在。

巴金不仅还在,而且不老,他的那些文字总能与一代又一代青年产生共鸣,总能给他们勇气和力量。这在文学史应该算是一个奇景吧。而巴金的“秘籍”便是他的“热”与“真”。

巴金对人们的情感是炽热的。巴金留下来的几乎所有能让人大段背诵的文字,大多都与这炽热有关。比如他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在《一个战士》中,他写到了火,“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巴金对待所有的普通人都是热忱的,是和盘托出,掏心掏肺的。所以也只有他可以说出“把心交给读者”这样的话。对于这样一个热忱的老人,又有哪个青年人会舍得他离开呢?

炽热的背后是“真”,真诚而真挚。巴金拒绝伪善,他讲话,尤其是晚年的讲话绝少大话空话。因为只有真诚的作品才能让人感觉到那种赤忱,那种情感的热度。晚年,一向讷言少语的巴金又开始写作,一部《随想录》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真”是“热”的底蕴,而“热”是“真”的延展。如此,又“热”又“真”的巴金便从来都能和青年人交上朋友,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生之路上的指引者。

巴金对青年人是寄予期待的。在《幸福》里他说“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你,像你的信仰那样年轻,像你的疑虑那样衰老;像你的自信那样年轻,像你的恐惧那样衰老;像你的希望那样年轻,像你的绝望那样衰老。”

巴金永远都和青年人在一起,这个既“真”又“热”的老人永远都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