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辟出“拉杆箱道”、建首个“慢行区”,以巧思回应师生之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汪祯仪 汪蒙琪
复旦大学今天消息,学校的首个“慢行区”试行已满半月了!与此同时,“推门行动”涌现出的更多小巧思,正实实在在回应更多的“师生之呼”。那条在国权路上新设的“拉杆箱道”,如今亦广受师生好评,既降低了拖拉拉杆箱时的噪音,也有效消除一些行人在车行道上拉行李箱的安全隐患。
// 辟出“慢行区”主打一个安全感 //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南区,是本科生宿舍集中的生活园区,骑着单车前往本部教学楼是许多同学的便捷首选。然而,工作日每天近12000人次的流量,集中在大课间的4个时间段,超高密度的上、下课车流,给道路秩序带来不小挑战。曾经,南区一期路口、学生超市路口,有一天连续发生两起相撞事故,前后仅隔几个小时。这些让人忧心的隐患何以破解?
如今,一排贴有反光条的花坛将机动车活动范围限定在宿舍区外,做到车辆与生活园区隔绝。政肃路上,机动车减速带已拆除,道路中央,一排磁性立柱取而代之,引导非机动车靠右行驶。夜晚降临,太阳能地灯亮起,温馨指引归家路。
道路两旁限速牌下,大大的“慢”字划出“绿色步行区”,提醒往来车辆减速慢行为防道牌刮蹭伤人,提示牌的边缘贴心地处理成圆角。崭新的交通立柱、太阳能地灯、限速路标等将政肃路校内段一分为二,自行车往来自动靠右慢行,出行安全更有序。当下,复旦南区多条道路试行“行人、非机动车慢行区”,这也是复旦四校区首个“慢行区”。
“南区逆行的情况改善许多,上学、放学高峰期,交通特别有序。最惊喜的是,减速带消失了。”“慢行区”试行两周来,从南区骑车往返本部上课的同学们发现,昔日令人头疼的“‘咯噔’克星”——超宽减速带已拆除,机动车被路口簇新的花坛隔绝在主要宿舍区外,实现真正的“人车分流”。保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不管是在现场,还是从后台看录像,中间做了立柱后,大家更自觉靠右行走,高峰期穿行车流秩序井然。
// 反馈、试点、推广全应师生之呼 //
这些改变其实是应师生之呼的落地见效。10月初,在复旦第52次学生代表大会前的问卷调研环节,一则“改善校内行车秩序”的建议受到同学们关注与支持。“‘机非混行’易造成交通事故”也是不少师生在“推门行动”时普遍反应的问题。
学校保卫处自查自纠,历经两个多月的酝酿筹备,于11月初在人流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南区试行全校首个“慢行区”。校方介绍,反馈、试点、推广,好的举措要应师生之呼,也要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未来,其他有条件区域,也会参照南区逐步推进,更好地保障师生安全与便利。
没有微小的问题,只有关键的小事。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优化交通秩序的背后,还有更多为复旦师生服务的小巧思:如,开通四校区“摆渡服务”、为电动车棚安装热源感应摄像头、提供四校区轮椅拐杖应急借用服务等。
// 复旦周边还出现“拉杆箱道” //
与此同时,复旦周边11条道路也正在分三期焕新升级。一条悄然出现的“拉杆箱道”,还被评价为“既是拉杆箱道,也是轮椅通道,大家一起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国权路作为汇集轨交10号线国权路站与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交通枢纽,是很多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师生日常通勤和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曾用砖石铺设的国权路人行道,在承载拉杆箱时常常“卡轮子”,“哐啷啷”的拉杆箱声几乎成了国权路的标志性背景音。如今,用沥青浇筑的“拉杆箱道”焕然一新,平坦的路面设计,极大减少因路面不平造成的颠簸和噪音,同时消除了一些行人在车行道上拉行李的安全隐患。
杨浦区市政交通中心项目负责人蒋东伟介绍,国权路“拉杆箱道”的升级改造,是杨浦区复旦大学南片校区周边市政设施升级项目的内容之一,该项目以架空线入地为关键契机,融合美丽街区工程、大学周边改造规划概念和慢行交通理念,通过车行道翻新、人行道专项设计、慢行专项设计、口袋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和箱体杆件等,四类设施搬迁入地等举措全力提升街区品质。为减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生活的影响,项目分三期三年,总共升级改造11条马路。
“拉杆箱道”,为了解师生需求,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与项目相关单位多次来到复旦,将大家的“金点子”落实到方案设计之中。随着轨交18号线的全线开通,就有师生表示,希望“拉杆箱道”在原本四平路至政肃路段的基础上,增加政肃路至邯郸路段部分,便于师生往来于校区与18号线复旦大学站。经过充分交流,这一想法被吸纳。
“整个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共享、共建、共识的过程,我们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对道路进行了规范合理的改造。”杨浦区市政交通中心副主任章健看来,施工过程坚持目标导向,体现的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明年,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预计四月底左右,第三期项目中的邯郸路、国定路这2条马路也将全面升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汪祯仪 汪蒙琪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