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诗歌节揭幕,法国诗人西梅翁获“金玉兰”大奖
2024-11-30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评选,来自法国的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荣获 “金玉兰”诗歌大奖。至此,今年上海国际诗歌节最大的悬念揭晓。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11月30日在徐家汇书院揭幕。“金玉兰”诗歌大奖颁奖典礼也同时举行。

生于1950年的让-皮埃尔·西梅翁,是享誉法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主要诗歌作品有《静止之河流》(1984)、《世界的感觉》(1993)、《山毛榉林》(1998)等,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此次,西梅翁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众多优秀诗人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玉兰”大奖。“金玉兰”奖是上海国际诗歌节的最高奖项。

评委会认为西梅翁“用他的优美而深挚的诗篇,构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歌花园。在混沌的时刻,他的诗,如清澈的激流,沟通了过去和未来,给世界带来清新的希望和光亮。”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西梅翁表示诗歌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和平、友爱与希望的信息。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中法诗歌交流互动,亦是本届诗歌节的重要内容。因此受邀的法国籍诗人就有三位分别是让-皮埃尔·西梅翁、塞尔日·佩和张如凌。 此外受邀的诗人还有拉格纳尔·鲍德松(冰岛)、卡斯滕·斯坦梅茨(德国)、罗斯·范·森(澳大利亚)、杰克·马里纳耶(美国)、野村喜和夫(日本)、阿米努尔·拉赫曼(孟加拉)、鲁道夫·哈斯勒(古巴)、扎基·贝顿(黎巴嫩)等外国著名诗人。中国诗人有臧棣、西渡、田原、程庸等。

今天的开幕式,上演了一场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艺术盛宴上演。与徐汇区渊源至深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和与他亦师亦友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400多年后,借助AI技术再次重逢,并与现场嘉宾交流了诗歌与科学的有趣话题。语言艺术家刘家祯和表演艺术家佟瑞欣先后分享了中国诗人臧棣的《我喜爱蓝波的几个理由》和让-皮埃尔·西梅翁的《河流之弦》。两首不同国度诗人创作于不同年代的作品,不约而同地探讨了河流与人类的话题,生动演绎了“和而不同”的主题。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告诉记者,本届诗歌节以“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为主题,意在邀约世界各地的诗人奉献美好的诗意,讴歌人类共同的理想,展现诗歌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部长赵懿表示,希望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要尊重与包容文化的多样性,鼓励诗人们在创作中保持个性与独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开幕式由上海市作协指导,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徐汇区文旅局共同主办。

今天下午,《上海文学》杂志社在上海作协举办了“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中外诗人论坛,并为新出版的《上海文学》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举行首发式。特刊中收录了众多国际著名诗人的作品,这次受邀来上海与会的著名诗人基本上都有作品入选。特刊中还刊发了有关诗歌创作的评论和随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丰富读本,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作者诗作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诗歌创作的新高度。

本届论坛以诗歌为桥梁,从文学创作角度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开拓国际间文学交流的新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时俱进、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时代盛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