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迈开步伐 探寻“上海何以是光荣之城”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上海为什么会被称为“光荣之城”?从小在上海长大,却从未认真思考过上海与红色有多么深的关联。历时半年的探索参与后,那些曾经的困惑如今一一得到了解答。
围绕各自选定的子课题,一群中学生各自组队,通过拍摄、采访、参观、调查、研究等多种媒介素养手段,全面而深入地探索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基因。他们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周公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三山会馆、陈望道旧居、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等红色场馆,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的光辉历程……“走进光荣之城”上海青少年项目化媒介素养教育活动11月30日下午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结项,学生们走上讲台,对项目化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现场汇报展示。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上海民办华曜嘉定初级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上海市彭浦第四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的学生,对项目化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现场汇报展示。
“在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之后,我们决定把项目化学习的目标放在陈望道旧居的讲解上,陈望道老先生不仅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更是我们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讲好他的故事,不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也表达小复旦人对复旦老校长的敬仰。”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李铭夏坦言,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也曾遭遇很多困难。比如,寻找课题的瓶颈,但最终通过团队协作让问题得以解决。其他同学补充说,“这是一个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总结经验的过程,我们也在一次次失败和思考中获得更多灵感和经验。”
提到学习收获,上海实验学校西校段朵涵由衷地感到,在周公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让小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与伟大,也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走出周公馆,再次回头凝望那幢掩映在绿意盎然中的静谧的小楼。岁月得以如此静好,只因有先辈们的鞠躬尽瘁。19岁的周恩来赴日留学前,为同学题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并一生践行以身许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抱负。值此盛世,吾辈更当自强。”
除了被红色往事深深浸润,在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段朵涵和同学们还学会如何高效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与队友有效沟通、协同作业。这些实践技能对大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持续打造思政教育品牌活动,积极推进馆校合作,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教育。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纪念馆携手光明《教育家》正式启动“走进光荣之城”教育活动,历时半年持续开展,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
项目自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黄浦区、闵行区、静安区、虹口区、嘉定区和杨浦区的10所学校、近50名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每所学校都组建了由五名学生组成的小记者团队,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精心策划、光明《教育家》媒介素养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志愿者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开展项目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