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这位非遗传承人带着残疾人一道“起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以前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比较单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按摩师、调音师等。但现在残疾人的就业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了。
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由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在“阳光201”综合服务平台举办的“文创启航,共绘残疾人创业新篇章”助残事业分享会上,“阳光201”碧卿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工艺美术师杨宁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这些年,她作为上海市传统蜡染技艺和海派绣球技艺两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了许多残疾学员,并帮助他们通过非遗技艺增加收入。
▋▎ 让传统元素散发现代气息,帮助更多残疾人学一门技能
一身中式服饰,全身佩戴了美轮美奂的带有海派绣球元素的首饰,杨宁是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她就对非遗工艺品有着天然的好感,会为一些漂亮的手工艺品驻足。对美丽的纹样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就业时,本想从事美学工作的她在家人的劝阻下进入了在外人看来热门的行业,到了外企工作。但心里的那份热爱从未湮灭。
有人爱追剧有人爱看电影,她则将对非遗手工艺的探索作为解压的方式。10年前,她转换赛道,将副业做成了主业。
之所以选择传统蜡染技艺和海派绣球技艺作为创业的项目,杨宁解释说,在古代织染印绣不分家。
在请教民间手艺人的过程中,她发现他们的技艺很娴熟,但往往只沿用传统经典的纹样。她认为,年轻一代传承非遗技艺需要做创新性转化和改良。
本着“非遗是历史和美学的结合”的理念,非科班出身的她不断进修,精进专业知识。她在北大文博专业进修历史,在清华美院学习视觉和美的传达。并将自己对非遗技艺的理解通过授课的方式传播出去,渐渐有了知名度。
她的海派绣球作品除了在各大文化艺术场馆、博览会进行展示展览,还致力于将绣球的功能与用途以更时尚新颖的面目呈现出来。她将海派绣球开发成富有艺术气息的产品,大尺寸作品可以作为厅堂、书房的吉瑞摆件和工艺品展示,小尺寸作品可作为耳环、项链、胸针、车挂、包挂、扇坠、毛衣链等饰品,使上海的多元文化与古老技艺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喜欢并传承,实现了非遗文化向现代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文化传承的新活力,让非遗真正做到了活态传承。
这10年来,她走过世界30多个国家、国内外200多座城市,接触到了多元化的文化,并与古老的技艺相结合,让传统的元素散发出现代的气息。
起初,杨宁办的是一人公司,一次偶尔机会,她接过了“阳光201”综合服务平台抛出的橄榄枝,入驻这个空间,并有了三位残疾人员工。
三位小伙伴分别是精障、听障和肢残,杨宁对他们一视同仁。因为工作的需要,她还自学了几十句手语,和听障员工的交流更加无障碍了。“我们的工作氛围非常和谐。在工作室里,放着音乐,做点手工,设计一下图稿,大家过得充实又愉悦。”
杨宁和小伙伴一方面会通过公益项目的方式传授技艺给残疾学员们,另一方面会物色有天赋的合作伙伴,一起制作设计出来的产品。
“我希望和有才华的残疾人携手,让我们的非遗产品能出海。不少残疾学员稍加点拨,就能迸发出灵感。他们有才华,唯独缺少展示的窗口。”杨宁告诉记者。
迄今,她和团队成员在上海举办了几千场活动,参与人员覆盖老中青幼3-93岁四代人,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参与者设计不同的课程,满足不同结构层次的需要,这些年相继在全市各文化馆、街道、居委、学校、企业、银行、医院、图书馆等举办了中外文化讲座、体验、教学等各种活动。
▋▎ 残健融合,参与一场场体验项目
在助残事业分享会上,“上海礼物”负责人分享了品牌创立过程、设计理念及与助残事业的结合点,讲述如何传承海派文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助残公益事业。
会上,媒体代表还就如何更好助力残疾人就业宣传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在互动问答环节,参会人员与嘉宾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如何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融入社会的机会。
围绕帮助残疾人就业和增收主题,“阳光201”还举办了线下专场招聘会和线上直播带岗活动。知名企业路易威登举办Angel项目公开招聘日,为残疾朋友提供工作岗位。线上举办了一场以直播形式呈现的岗位推荐活动。多家企业来到现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展示企业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和承诺。这一系列活动将为残疾人求职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寻找工作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发现残疾人才提供机会。
下午,“阳光201”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健融合活动——三清茶品茗体验,串珠制作体验,陶艺釉上彩绘体验,竹编非遗体验,环保手工创作体验,黑暗中对话体验,无人机穿越体验,手语教学体验,金箔画制作体验,诗歌朗诵录制体验,中国结面包制作体验和盲人按摩体验,购物袋改造体验等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