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复兴公园感受上海电影艺术,“公园+电影”新展来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一些电影艺术老物件,让人感受上海电影灿烂的历史。12月3日上午,《光影记忆——在电影中遇见上海》在黄浦区复兴公园“上海电影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开幕。这也是黄浦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黄浦绿化管理所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继去年首次“公园+电影”合作后的再一次实践。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介绍说,电影这一光影交织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上海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开放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核心。从最早引入外国电影,到本士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的华丽蜕变。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动画片 等众多里程碑式的作品。上海电影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复兴公园是上海的百年历史名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 底蕴与城市记忆,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也是上海电影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之一。此次展览,通过展示一系列珍贵的电影文物与道具,将观众带入上海电影的历史长廊。
老放映机与留声机将再次响起,带领大家重温经典影片中的动人旋律与感人瞬间;电影剧本与胶卷则如同历史的见证,让观众得以窥见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与艺术匠心;而摄影机与各类影视道具,作为电影制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它们共同见证了上海电影从起步到辉煌的每一步发展历程……记者看到,现场,各种电影相关的文物瞬间让人走入电影世界中。
这里有不同的电影放映机,如16mm无声放映机,这是1930年柯达公司为了普及16m 胶片而设计出的便于简单家庭放映的机型。又如暗房放大机(银盐照片),展示的是1937年著名影星蝴蝶与黄柳霜等人在上海拍摄的一组合影。还有一台井冈山163移动放映机,则是1985年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生产,主要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军区露天流动放映。另一台长江16mm钨灯胶片电影放映机则是1980年产于南京电影机械厂,主要用于20世纪80年代乡镇流动放映。
不少展品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一台1947年美国韦伯斯特_芝加哥生产的288-1A型钢丝录音机,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同款录音机。“《我和我的祖国》里面有一个篇幅叫‘升旗’,当时黄渤饰演的角色抱着的机器,也是同款。这台机器是世界上最早把声音录制下来的一个录音介质。”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美术置景老师童立明告诉记者。
很多老上海人熟悉的《大众电影》杂志,勾起一个时代的回忆。这本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的电影杂志,1952年由于与《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1962年秋,因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后停刊并于1979复刊。所有的这些都从侧面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电影不屈不挠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历久弥新的影像。《大众电影》也是我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普及性电影文化刊物。20世纪80年代,其960万册创造并保持了电影杂志单期发行量的最高世界纪录。
何小青表示,去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与黄浦区林长办携手合作后开启了首个公园中的电影艺术展,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很多市民、电影爱好者前来观展。既共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环复兴公园” 区域独有的文化韵味,也因此,今年再次打造出全新的电影艺术展,聚焦于上海电影,让观众在光影记忆中遇见上海,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
今年的展览面积和内容也更为扩展。现场还可观赏到两段视频内容,一个是通过数字技术、影视后期所制作还原的各个时期的上海外滩影像。另一个则是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用AI技术修复后的译制片《桥》。“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影记忆。”何小青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