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红色微电影、绘制红色手绘地图,上海电力大学解锁“红色课堂”新模式
2024-12-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如何以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一部红色微电影、一张红色手绘地图......上海电力大学2024年红色研学教育以“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面向全校2024级新生开展红色研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自制红色微电影

  在研学中讲好红色故事  

谈及最初如何想到自制红色微电影,全方位参与红色微电影制作的刘华申腾同学告诉记者,“最初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上,我们了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各高校学生为思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提到了‘红船精神’,令我们身临其境,感受颇多。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以‘新青年’和‘红船精神’两个主题为切入口,采用演绎微电影的方式进行红色研学活动。”

这部红色微电影讲述了一名上海电力大学学子阅读《新青年》时梦回革命时期,深度体悟红船精神的过程,包括启航、梦归、转战、延续、展望和回顾六个部分。同学们在自制红色微电影的过程中,深度了解红色精神,以史为鉴,更加明白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刘华申腾回忆,“拍摄时最大的挑战在于同学们都不是专业演员,现场拍摄时可能无法很好演绎情绪。为了有更好的演绎效果,我们通过实地参观、深入学习、搭配预演等方式来引导演员。随着同学们对红色精神体悟的不断加深,拍摄时情感越发真挚。”

“在参与自制红色微电影中,我不仅将自身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体会进行传递和表达,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传承红色精神。在微电影的拍摄中也提升了专业技能和协作能力。”刘华申腾说道。

绘制红色手绘地图

  在实践中传承红色精神  

如何增加红色手绘地图互动性?上海电力大学董钊源同学和组员们经过讨论,先利用电脑绘制了研学的路线图,随后将每一个红色研学地点制作成研学护照。同学们根据参观感受,可以选择在护照上绘制地点图案,或者使用预先设计的印章进行打卡。

用脚步丈量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沿途的建筑进行绘制,并了解该建筑的“前世今生”。在红色手绘地图绘制的研学过程中,同学们沉浸式感受革命前辈的精神。如何选择红色地点的标志性图案?董钊源说,“我们通过周末实地考察并拍照,以及线上查阅和图书馆查资料的方式进行搜集,并和学校思政专业的老师交流意见,还向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比如,最初我们的红色地图没有龙华烈士陵园,后来经过小组的讨论和商议,又新增了这处红色研学地。”

在红色研学手绘地图项目中,同学们不仅是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一名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在董钊源看来,“通过手绘地图,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每个地点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亲身参与全程的经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知。”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电力大学面向2024级新生的红色研学教育活动中,全校共55个班级申报,15个班级成功立项。上海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视角,使红色教育活动成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培育的生动课堂,解锁“红色课堂”新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