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唤不醒的虚荣心,丢人丢到联合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我们以前那句调侃人的话,叫“丢人丢到联合国”,现在等来了正主。
这些天不少社交平台上突然就出现了一大批年轻貌美的“精英人士”,她们在联合国“开会”“领奖”“汇报”,妆容精致的她们,出现在联合国大楼内各个角落,包括发言席。猛一看,大家还真以为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优质青年代表,但架不住网友们见多识广,马上就发现了这其实是联合国的付费参观项目。
联合国为了让公众了解其运行机制,包括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以及位于瑞士日内瓦、肯尼亚内罗毕、奥地利维也纳的三个办事处,都对游客开放了部分参观项目。熟悉这个机制的中国游客不少,比如日内瓦办事处就是游客们熟悉的“万国宫”。付费参观有不同的“套餐”,基础款是纯参观,进阶款包括了导游讲解、在会议室拍照留念甚至在总部餐厅用餐等等。只不过,游客照拍了这么多年,大概也很少有人会想到,以此来“彰显”自己国际舞台的“红人身份”。
这样的丢人,一如此前的此类事件,当事人无动于衷,尴尬的是观众。毕竟,如今网络流行语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些年,网上的炫富装精英、拼单五星级级酒店下午茶的“局”比比皆是,处心积虑的往“高端大气上档次”上靠,如今又开始硬蹭联合国,“档次”上不断突破上限,道德上越来越没有底线。可随着一次次被“扒”被起底,这些闹剧只会徒增笑料,虚荣心吹起的泡泡再大,一捅就破。
类似的“拗人设”不仅关乎虚荣心,背后隐匿的往往是消费流量的利益驱使,甚至埋伏着“钓鱼”和诈骗的陷阱。伴随这些人设的常是所谓的“专业培训”“成功学”“精致生活”,贴上虚假标签去博眼球、拱流量。对此,网络平台的“清朗行动”已经对这类行为进行了规范与打击,等待这些人设博主的只有翻车、封禁、依法处置。
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为什么普通人认为的“丢人项目”能成为产业链?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参与和使用群体已经足够庞大,加上平台热衷于推送“成功”“炫富”之类的热词,通过算法向公众倾泻。原本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持之以恒的身体训练,才能达到的学识渊博、姣好形象,如今通过少量金钱的包装,就能表面达成,只会让年轻人甚至不少社会中坚怀疑奋斗的意义。当某社交平台上的群体已经“人均年薪百万”时,社会的浮躁,会从一开始的涟漪,激起大的浪潮。如果任由这样的风气蔓延,真能带歪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用包装取代奋斗,让自欺欺人的虚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大众需要认知与定力,既认得出她们的付费参观,也认得清自己的现实生活应该靠什么。对这些包装出来的“精英”祛魅,我们才可以消除浮躁、摆脱消费主义陷阱,过好自己或许平凡但仍然可以精彩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