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联合制作歌剧《卡门》,体现“上音出品”的三重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12月9日-12日,由上音歌剧院与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比才歌剧《卡门》,在一年的筹备和制作后将正式亮相上音歌剧院,连演4场。2024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该剧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7日下午的媒体发布会上告诉记者,这部剧的诞生有“三重意义”:“它既凸显了上音一直以来的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上音的青年歌剧人才提供了艺术实践平台,也是上音为2024年申城音乐艺术舞台的岁末献礼。”
◆ 组国际团队制作世界级经典 ◆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之作,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完成于1874年秋,首演于1875年。它不仅是这位法国作曲家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创作,也是法语歌剧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更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位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讲述了她精彩的爱情故事。同时,该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卡门》中的唱段,如《爱情是一只自由鸟》《斗牛士之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在这部经典歌剧问世即将150周年之际,此次中法联合制作的“上音版”,集结了上音歌剧院与波尔多国家歌剧院的中法两国艺术家团队,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上音歌剧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和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院长艾曼纽尔·翁德雷担任艺术总监,并特邀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主创团队参与到此版《卡门》的歌剧制作:埃马纽埃尔·巴斯泰担任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设计分别为蒂姆·诺瑟姆、弗朗索瓦·图雷和维罗妮卡·赛玛。
波尔多国家歌剧院是波尔多最古老的歌剧院和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不仅在法国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更是享有盛誉。“与上海音乐学院、上音歌剧院合作,是我的荣幸,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很高兴廖昌永院长邀请我们,与上音歌剧院的团队合作,共同制作新的《卡门》。”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院长艾曼纽尔·翁德雷说。
导演埃马纽埃尔·巴斯泰表示,此前有认会觉得卡门是“女版唐璜”,但在新时期,主创团队在高度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激情女性角色,很勇敢,她就是为了找寻她所想要的那种爱情”。她透露,此次和上音歌剧院合作打造的版本“既原汁原味又有独特魅力”。
对于此次的国际合作,廖昌永表示,上音自1927年创院以来就坚持国际化定位,“按照学校‘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定位,我们的国际化更是进入了快车道——这些年来,上音与世界上52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例如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爱丁堡音乐节,在歌剧领域,与意大利科莫歌剧院联手打造《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与德国基尔歌剧院联手打造《茶花女》……全面覆盖‘教创演研’,一方面是积累经验,一方面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我们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成果,增强学校的办学国际化能力。”
◆ 锻炼青年人才贡献精品力作 ◆
“上音版”歌剧《卡门》制作历时近一年,今年下半年进入冲刺阶段,上音参演师生排练了2个多月,法国团队从9月份进驻上音,指导上音学生排练。“此次携手,我们期望共同努力、推动中外青年歌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廖昌永说,通过歌剧制作团队和上海音乐学院全学科联合作业、协同工作,“我们正在努力将上音的歌剧艺术学科打造成一个‘从演唱、表演,舞台制作管理,到导演、指挥、歌剧艺术指导、语言正音、歌剧评论和理论研究’的综合平台,以及为全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厚植成才的土壤。”
“上音版”《卡门》由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担任合唱,Sfuture艺术团担任少儿合唱。两套卡司阵容中,国际版男女主角由两位外籍歌剧新秀艾尔米那·哈桑(获得2024年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二等奖)和朱利安·亨利克分别饰演,上音版则由董芳饰演卡门,张龙饰演唐何塞。主要演员,则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们。这个成立于2013年的团体,团员从声乐歌剧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中选拔产生。诞生之初,它由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如今,它已经是上音声乐人才的“孵化池”。近年来,上音相继创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康定情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一系列中外经典与原创歌剧,成为青年歌剧团的重要艺术实践平台。
张龙是上海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大赛冠军,他表示“相信我们‘上音版’的《卡门》,能够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歌剧体验”;青年歌唱家、上音音乐戏剧系副教授董芳则说,“卡门对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和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是所有女中音都梦寐以求的角色”。
不仅是学校层面,上音歌剧院的市场运营团队也在这样的合作中得到了提升。廖昌永透露,上音歌剧院在运营之初、就确立了十六字方针,“即‘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只培养专业的演员,还要培养剧院专业的管理人才。”
此外,近年来上音举办的国际大赛“含金量”备受外界肯定,深层次原因是因为获奖选手能够在这些大赛之后,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在近年来的上音创作的作品中,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周中比赛的获奖选手,都能够获得重要的角色机会。上音也因此成为选手们心中“走向更高职业舞台”的重要平台。
锻炼人才,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出作品。上音歌剧院近年来重磅大戏不断,已经成为上海全新的文化地标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上音一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我们制作歌剧绝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期待这部歌剧不仅仅业内‘叫好’,在市场上也要‘叫座’。”廖昌永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