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深度参与科创、受黄文秀事迹感召奔赴西部计划……这群优秀学子不懈追光成为朋辈榜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畅游学术之海创新超越;以坚韧之心自立自强;把青春之书写在祖国大地,志愿不悔……12月10日,“卓越光华,创启新章”复旦大学2023-2024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学校相辉堂举行,为提升育人导向,传统颁奖仪式部分外,本次典礼增设优秀学生成长事迹分享环节,邀请获奖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以“卓越有趣”“自立自强”为主题进行分享,讲述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探索、向前向上的成长故事。今天,记者专访了其中几名优秀学生。
他直博清华,找到“自驱力”就能探索更多精彩
受访者提供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回望三年的学术跋涉,微电子学院的苏钰桐对未来星辰大海的征途眺望,坚定了理想与信念。明年本科毕业后,苏钰桐就将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直接攻读博士。
从大一入学,苏钰桐就开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加入“腾飞科创”,并抓住机遇大胆尝试,跨学校远程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算法课题组的科研。这段实验室经历使他锻炼出较强的算法与代码能力,为他接下来在 AI 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加速领域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大二,他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举拿下一等奖。备赛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实验室和比赛,与队友们一起讨论、修改和完善,每天寻找着创新的灵感。终于,他的努力在国家一等奖的荣誉中得到回报,这次成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大三学年里,苏钰桐在复旦芯片院陈迟晓老师课题组完成了“望道项目”,并将项目成果投稿至SCI一区期刊,这也是他一路以来进步的最好证明。
在苏钰桐的大学学习生活中,科研与课业始终融为一体,科研成绩斐然,学业也是妥妥满绩,秘诀是什么?如何平衡?又是如何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能在大三学年里所有课都拿到A,和我平时下的功夫脱不了关系。我对于专业课的学习重在平时,在课堂上会积极参与,一直都坐在第一排。我非常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一般在课前把ppt提前下到PAD上,直接对着ppt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在下一周的课程开始前,我都会在上一周把老师所授内容完全理解消化,以防出现内容的堆积。这样一来,在期末复习时,我本身对知识就有足够的熟练度了,紧张的期末季压力会小很多,对知识的学习也更加充分。另外,在期末季集中进行复习时,我会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提炼出来,记到额外的A4纸上,便于我去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苏钰桐这样告诉记者。
另外,在他所选的所有课中,有一半都属学院开设的“荣誉课程”,这是复旦大学比较独特的荣誉路径培养方案。学院会根据自身专业课特点,将部分可拓展、可深入的专业课程开设为荣誉课程,评价体系也更倾向于综合考察学生能力和发展性。虽然难度更大,需要花更多功夫,但他觉得,也能从当中收获更多知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让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锻炼了深入探索,完整思考具体课题的能力,从而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成绩。
苏钰桐认为,学习和科创、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实验室的经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竞赛问题。“至于时间管理,关键在于发现自驱力,当有很多事情要做和很大的自驱力时,会不由自主地把时间充分利用上,这样时间线会非常充实和圆满。”
凭借着扎实全面的个人能力,苏钰桐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光谷奖学金、学术科技创新单项奖学金等很多奖项。“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本科毕业后,苏钰桐将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攻读博士,他期待,以持续创新助力攻克科研难关,为攻克国家的芯片算力“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受黄文秀事迹感召,投身“西部计划”
受访者提供
李昌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自幼家境贫寒而勤俭自励、刻苦上进,多遭变故而坚韧刚毅、志存高远。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她曾在贵州省镇远县从事两年基层服务,获评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李昌檬告诉记者,她受黄文秀事迹感召,2021年6月本科毕业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贵州省偏远基层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第一年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都坪镇人民政府;第二年根据工作需要,被抽调至共青团镇远县委跟班学习,主要负责全县的一些青少年工作。
她坦言,在基层服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很庆幸自己得以在实践中磨砺才干、锤炼品格。“我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识更加清晰理性,也看到在基层工作中尚存的困难挑战,由此真正在实践中确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
其实,从小生长在西南农村的李昌檬由于家境贫寒,自记事尤其求学以来,便得到党和国家许多照顾。作为建档立卡脱贫户,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各类奖助学金从未间断。“坦率地说,是党和国家支持我一路走到今天。”
正是在党和国家如甘霖般的润泽和滋养下,她心中理想的花蕾和身体的花蕾一道逐渐舒展。两年的基层服务经历,让李昌檬笃志励学,并从计算机专业实现跨考,最终如愿考取复旦马院的研究生。“我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深入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指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
在经过研究生一年多的学习,李昌檬立志在专业领域深耕,力求获得真知灼见。“我的具体研究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硕士论文选题聚焦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这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进行过专项部署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对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有更全面、深刻的把握,能够在这一领域贡献一些理论智慧和实践力量。”
记者获悉,复旦大学奖学金颁奖典礼是复旦大学学生三大典礼之一,也被学生们调侃为一年一度的“学霸大会”,通过深入开展“复旦榜样”主题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扬复旦学子卓越有趣、自立自强精神,塑造优秀校园文化、弘扬良好校园风尚的重要平台。
本年度,学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达25696人次,校外单位在复旦设立冠名奖学金35项,奖励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优秀学生938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