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尝“国殇”之胆,唤自强之心
2024-12-1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今天是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0点01分,时长1分钟的防空警报在南京城上空响起,整个国家肃穆沉思。

央视今天凌晨上线了1分钟的防空警报视频,在黑屏中回放1分钟倒计时,配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亲诉。许多国人在10点01分那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对着屏幕中的视频陷入静默,听着那字字滴血的诉说。

我们不在南京,却与这座城市,以及87年前陷入那场人类浩劫的同胞们在一起。

以国之名,悼我同胞。国家公祭日是整个国家、民族对历史真相的态度,对坚守正义的态度,对共建、共守、共享和平的态度。我们有责任告诉世人,告诉我们的下一代,87年前发生了什么。幸存者照片墙上还剩32盏灯,但纪念馆历史记忆传承人也扩容至32名,最小的只有9岁。埃文·凯尔、大东仁等国际友人近年来纷纷无偿捐赠日军侵华暴行的证据,帮助南京还原历史碎片。即便墙上所有的灯都会熄灭,更多维护真相与正义的灯会被继续点亮。

因为世界依旧动荡,这是大国的担当。今天国家公祭日仪式上,87名南京青少年代表诵读了和平宣言,既是回应历史,也是对现实的呼唤。经历了漫长的和平年代,人们开始对战争失去了应有的认知与敬畏。

世界没有孤岛,中国不会也不能独善其身。强调政治解决纷争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宗旨,对于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中国携手巴西等国提出了“和平之友”方案;对于正在加沙发生的人间惨剧,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止战方案。正如国家公祭鼎上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铭文,国家公祭日在唤醒全世界对“二战”悲惨的共同记忆。

因为奋进永不停步,这是民族的信仰。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民族自信,他们也许更喜欢汉唐威光,而回顾日军侵华历史却充满着悲怆和愤慨。但我们必须记住这种苦痛,了解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不易,以此激励吾辈奋斗不息。

千年的浩荡历史,给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给了我们痛定思痛、惩前毖后的底层逻辑,“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祈求和平不是诵经念佛,是整军强国,唯有人人铭记历史,人人自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设立国家公祭日,回味“国殇”的苦胆,恰恰是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的表现,呼唤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自强之心,去开创和平、美好的未来。

每年12月13日,这1分钟的防空警报,是对逝者不幸的追念,是勿忘历史的警铃,是祈求和平的钟声,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逝者已矣,生者自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