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赋能“七浦路”,静安共青团出了哪些招?
2024-12-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传统商业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这个承载着厚重商业记忆的地方,亦站在了不得不转型的关口。走出天潼路地铁站6号口,步行一两百米便来到了新七浦商城。这里的6楼有个“青年之家”,地方虽然不大,却服务着10个室内服装市场共6000多家商铺的1万余名从业人员。今年,随着静安团区委的深入调研,共青团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这个承载着上海几代人记忆的老牌街区,为其中的“两企三新”群体赋能。

   “放鸽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热闹非凡的露天摆摊市集,逐步发展为商场内人潮汹涌的商业地标,“七浦路”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时尚的轮回。

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与虹口、黄浦两区交界,主营服饰批发与零售业务,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

七浦办王逾告诉记者,七浦路市场的从业者鼎盛时期有近3万人。早期的从业者们仅凭一张钢丝床、一张席子,便开启了沿街售卖衣物、包包的创业之旅。然而,长期以来,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今,物流的便捷与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差几近消失,批发的必要性大打折扣,厂家的渠道选择也日益多元化。

今年,静安团区委在七浦路市场调研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来沪从业青年为主的聚集区域,这些青年成分多元、流动性强且聚集度高,其服务需求不仅持续存在,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早在2016年,静安团区委就率先成立驻市场社工团支部,设立“青年之家”,并与属地北站街道合作,以七浦路“党群服务站”为阵地,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扎根街区,在街区开展各类匹配青年发展需求和市场管理需要的活动,建立了联系、服务、凝聚青年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新型青年组织。

社工点。

作为首位入驻市场的社工、七浦路市场青年服务项目负责人林好,回首过去8年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陌生与无措,到如今与市场商户们亲如一家。“林老师,您来啦!”当她与记者一同穿梭于新七浦市场的各个店铺时,所到之处皆能听到热情的招呼声。

回想起8年前在党群服务站举办的第一场活动,为了打响头炮,团队成员们可谓是倾尽全力。然而,活动当日,会场却空空如也,原本信誓旦旦答应前来的商户们无一例外全部放了她鸽子。

“当时人蒙了。”林好回忆道,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和不解,“难不成,商户要给我们来一个下马威?”

当将自己的困惑告知七浦办的王逾时,王逾不禁笑了起来,“林老师,你到这里来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有些的确是忘了,有些是临时有事。”

当到各个商场的店铺转了几圈后,林好才确认原来王逾所言不虚。当商户们意识到自己缺席了原本答应出席的活动时,纷纷前来诚恳地解释,“忙起来的时候,真的会把一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吸取了首次活动的教训,林好和小伙伴们在组织活动时会多次提醒,活动出席率显著提升了。

王逾坦言,这些年,政府治理的方式在升级,但市场治理也到了一个瓶颈期。社工的介入能打消商户的隔阂,以服务为宗旨,提供各种免费的活动,受到商户们的欢迎。

   “开处方”  

刘文侠和王亚楠曾经都亲眼见证过七浦路最辉煌的时代。用刘文侠的话来说——“我把整个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七浦路”

“那个时代的款式更新很快,不少勤快的商户卖得是当天新出炉的时新货。”彼时的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刘文侠透露,有商户的利润高得惊人。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品价格日渐透明,这样的鼎盛时期早已一去不复返。

王亚楠的店铺里冷冷清清。“要在以前,我招呼客人都来不及,肯定没空和你聊天。”从初进市场时的“夫妻老婆店”,到鼎盛时期需要额外招募3名店员,再恢复到如今夫妻二人坚守的局面。伴随着一声唏嘘,王亚楠承认,市场人流量急剧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的现状与静安团区委做的调研结果高度吻合。在静安团区委书记陆迪看来,开展调查研究的初衷是抓住街区从业青年的实际需求。

王亚楠招呼客户。

“处方”来得很快。“七浦青春汇”综合性服务平台,就是直面从业青年多元需求建立起来的。据林好介绍,目前平台开设了多个服务板块,而目的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的真正想法是调动从业青年主动参与、适时捕捉市场动态、有效整合街区资源,并通过联动各方资源帮助从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增强维权意识,这样既能提升他们的社区融入感,又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发展。”林好说。

在社工们开设的所有课程中,王亚楠对亲子沟通类课程情有独钟,几乎堂堂不落。王亚楠有一儿一女,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在参加亲子课堂前,她和孩子们的关系有些紧张。后来,她发现自己慢慢变了——生意好坏不再是她情绪的晴雨表。做生意之余,王亚楠也爱到“青年之家”串串门,和林好讨教育儿经。

在这个街区,还有许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将七浦路乃至上海视为自己梦想起航的原点。他们所迷茫的正是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静安团区委还通过整合心理疏导、价值引导、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和便利服务等满足街区从业人员相关需求,增强从业人员凝聚力、归属感和面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与信心,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更好认识自身优势和资源配置。

据90后社工于航介绍,在开设的职业相关类课程中,还包括美妆美甲形象管理、心理疏导、候鸟成长汇等,给青年商户减压。

   直播课   

走在七浦路市场,时常可以看到店长或店员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卖力地吆喝。

刘小进正在直播销售。

“这件里面是鹅绒,外面是羊毛。宝贝们,赶紧拼手速了!”走进一家店铺,年轻的主播嗓音已略显嘶哑,助播在地上摆了个小桌板,随时在电脑上操作,配合主播展示各种女装。

今年9月份,静安团区委拍了一个短视频,鼓励市场的青年从业者积极转型,探索经营新模式。

其实,近年来,青年商户们中也有不少人“触网”。王亚楠的第一次直播在2020年,“其实直播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简单。自播没有流量,没有粉丝,要做推广就要花钱买流量。橱窗展示窗也要花钱。”她说。

在整整3个半月里,她几乎每天开播,钱花出去不少,却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不花钱别人看不到,货就卖不出去。把产品展示给精准客户,人家看了也未必买。即便买了还存在退货率。”王亚楠吐露了直播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静安团区委在调研时发现,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仍有不少商户死死抱住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放,甚至在上班时间严禁员工使用手机。这个局面如何改变? 答案是:先从改变观念入手——积极拥抱互联网。为此,团区委积极发挥资源平台优势,联合静安区网信办、区融媒体中心、MCN公司等开展直播技能辅导、带货技巧实操、电商平台参访学习等课程辅导,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林好看来,拥抱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在早年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小店会到七浦路批发拿货。现在网络和物流发达了,来七浦路已经不再是“刚需”。此外,越来越多的厂家也开始直播带货,直接跳过了批发市场这个中间环节。再加上大部分平台承诺一定时限内包退,商户们经营处境愈发艰难。“现在能维持下去的大部分靠的都是老客户”。

在社工进行个案走访时,常遇到青年从业者倾诉自己面临的巨大压力。市场不太景气,产品卖不动,传统经营模式举步维艰。他们的焦虑、无力感甚至是吐槽,社工往往是第一“接收人”。“这时,我和同事会鼓励他们营造积极的心态。顺便建议他们尝试线上直播,我借着话题就会邀请他们过来参加免费的培训,有老师现场手把手传授直播工具的使用。”林好说。

这样的直播课前前后后累计开设了12堂课。有教技术的,也有实战演习。在受邀的学员中,1993年出生的刘小进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既是学员,又是全网坐拥几十万粉丝的经验分享者。

原来,他和哥哥早在2018年就转型做直播,已经颇有心得。“以快手为例,你要研究后台的数据,哪个时间段人多,关注性别比例、各个区域的人数,有时候也要和粉丝们聊聊人生。”“直播的开播环节是很关键的,如果播了10分钟流量不行,数据直线往下掉,就要及时调整策略。”在直播课上,刘小进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直播经”,“如何选品,如何拍摄等都有技巧;直播的过程也是市场调研的过程,哪个板销量好,我们接下来就会主推大量投产……”

“现在市场里做直播的商户基本上占到了四分之一,以年轻商户为主。通常晚上才开播,精力牵涉很多。年纪大一点的精力不够,且学习新技能有困难。”林好告诉记者,今年市场专门成立了青年直播联盟,已经吸纳了30多个成员。如果有商户碰到直播问题,共青团可以帮忙搭建平台,链接资源。

95后社工潘晶晶是负责直播课板块的。她发现,如今开播的青年商户渐渐多了起来。市场是5点关门的,下班后走在楼道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直播,有的甚至直播至深夜。“主播们也挺不容易的,一直要保持亢奋状况,还要上夜班。”

社工们为商户提供培训和服务。

   参与感   

“老板娘,上次参加活动的小张呢?”“已经离开了。”七浦路市场的青年从业者的流动性之高,让90后社工于航深有体会:“市场里灵活用工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商户短期急缺人手,青年从业人员流动性很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来沪从业青年群体动态信息的管理,静安团区委在指导青少年事务社工扎根市场的第一年便全方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做好动态信息更新和需求跟踪服务,做到人员底数清、群体特征清、主要矛盾清、现实需求清。此外,驻市场社工团支部通过定期走访、排摸等方式,建立动态信息搜寻机制,随时了解街区内从业者需求的变化,掌握他们的总体情况,从而确定工作方向,制订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为改善和解决近年来市场经营困境、从业人员信心低落、职业发展遭遇瓶颈、市场稳定面临危机的情况,驻市场社工团支部还积极协商减租,驻市场的社工们陪着商户和市场管理方以及部分私人业主沟通协商,让大家认同“职业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性和意义。

为了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社区治理模式,提高市场来沪青年从业人员和街区衍生集中的快递、外卖小哥的公益意识,社工积极整合骨干力量,青少年事务社工组建了一支180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

刘文侠也是青年志愿者之一。她告诉记者,有的库存压力很大的货会低价大甩卖,但有次,她无意中得知可以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捐衣公益活动,将校服等赠送给边远地区的学生们。渐渐地,她参加的公益捐衣活动越来越多,有贫困学子、有孤寡老人、有困境家庭的。

刘文侠作为志愿者了解商户困难帮忙解决问题。

据林好介绍,通过发掘领头人,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如今已经调动了更多青年从业者参与社区活动,形成“我是街区一分子”的意识,志愿服务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参与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共计10000余人次。

“如今,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的治理成效显著。”林好说。

静安团区委书记陆迪

   实现共青团与新兴领域青年的“双向奔赴”  

静安团区委在“两企三新”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高度关注七浦路服饰市场这一青年群体集中、“小个专”汇聚的区域。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与七浦路市场党群服务站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在政治引领、组织覆盖、回应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投身专业市场的综合治理和营商环境优化。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青年的思想认识、增进了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还实现了共青团与新兴领域青年的“双向奔赴”。

在实践中,静安团区委的系列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的具体问题,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共青团与新兴领域青年的深度融合。通过“职业赋能”和“凝聚共生”两大策略,团区委激活了青年的活力,实现了“找得到、联系紧、服务实、引导好”的工作目标。

首先,“职业赋能”策略通过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等活动,帮助青年提升个人能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了他们面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和信心。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市场经营萧条、从业人员生存信心低落等问题,更为青年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凝聚共生”策略通过加强青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青年们逐渐形成了“我是街区一分子”的意识,积极参与街区事务,共同维护街区的和谐稳定。这种凝聚共生的模式提高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静安团区委在推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还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式,团区委为青年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同时,团区委还注重与街区管理方、商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同推动街区发展的合力。

可以说,静安团区委在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职业赋能”激活青年活力,不仅解决了街区的具体问题,也为共青团与新兴领域青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未来,静安团区委将继续深化这些工作,为更多青年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平台,推动街区的持续发展和青年的全面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