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教育要因时而变,不要急于否定孩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宝山区广育小学教师查乐和学生们一段关于绳子的对话,引人深思。小华说自己想做一根“摆烂的晾衣绳”。查老师并没有立刻否定孩子,而是启发他们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绳子,这些绳子是否都在“摆烂”。孩子又找到了很多绳子,发现这些绳子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做一根“不摆烂的绳子”成为不少孩子的理想。
看了这样的对话,不能不说孩子们遇到像查乐这样的老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像过去很多时候那样被立刻否定。关于未来一代的教育,人们是敏感的,也贴了很多标签,比如“脆弱”,比如“自我”,比如“躺平”。所以大概“摆烂”这样的词一旦从孩子口中说出,多半会被喝止,受到严肃的批评。
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十分复杂的。当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说“摆烂”“躺平”的时候,这些词语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眼里就好比流行语,时常挂在嘴边才显得时髦。查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注意到了“摆烂的晾衣绳”这个偏正词语本身的矛盾性,所以她并没有急于否定孩子、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觉察到这样的矛盾性,进而自我纠偏。
让孩子自己理解“摆烂”的真正内涵,这不仅仅解决了一个用词是否恰当准确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对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试想,孩子们以为“摆烂”就是生活的常态,即便是为晾衣服作出贡献的绳子也在“摆烂”,那他们未来可能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所以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复杂和艰难程度并不在当下很多高精尖技术之下。教育还要与时俱进,老师必须随时应对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冲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化解,而减少强硬介入干涉。
过去很多时候,其实人们在处理孩子的各种新问题时都过于简单粗暴了,一定要把像橡皮泥那样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按压到模具里,做成标准化的“产品”。这样会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其向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一个就是让孩子丧失了天性,变成了生产线上的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教育的“效率”虽然不可谓不高,但其实很多成果都是无效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也未必有利。
所以显然,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多像查乐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具有启发性的,是用心呵护孩子天性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虽然几千年都没有变,但毕竟时代已经不同了,探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现实、符合当下孩子心理性格面貌的新型教育方式,已是当务之急。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为要紧和急迫的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