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猫咪不会说话
2024-12-22 生活

青年报记者 郭佳杰/文  施剑平/图

“猫贷”最近很火。这是一种商家推出的看似免费领养猫咪,实则要求领养者每月支付固定费用,用来购买猫砂、猫罐头、猫粮等猫咪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模式,由于很像还贷款,故被网友称为“猫贷”。以本报采访的小袁为例,她将小猫免费带回家后,需要在领养机构指定商城内购买猫用品,每月消费满800元,为期两年,共19200元。回到家里小袁才发现不对劲。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商家提供的产品价格虚高且非主流品牌,所谓的认养协议条款充满争议,领养人一旦踏入,便很难全身而退。

以爱为名,以免费为饵——领养——一个原本充满公益属性的行为,为何会演变成带有金融味的“猫贷”模式?褪去“领养”和“公益”的外衣,内里是“斤斤计较”的盈利手段。这不仅违背了领养的公益初衷,也让消费者陷入经济纠纷。

“猫贷”其本质与近期另一个热门词汇——“先享后付”——如出一辙。在商家眼里,这种模式可以保障被领养小猫的权益,防止它们在被领养后遭到遗弃、转卖。此外,一些养猫人也认为,养宠物原本就需要一定的开支,所以“先享后付”的模式并非不可接受。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它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让领养人只能在指定渠道消费,无法根据猫咪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经济状况自由挑选更优质、更合适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宠关系责任衡量标准的思考——难道领养人的责任心必须与金钱挂钩?

领养不应是一场商业算计,而是一份基于爱的承诺。当领养变成了“猫贷”,当责任被金钱量化,这种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沦为一种冰冷的交易。现代都市人需要的是建立一种尊重生命、注重情感交流的人宠关系,让领养成为传递爱与责任的美好桥梁,而不是困住猫咪与爱猫人的枷锁。

在与小动物相关的商业模式领域中,“猫贷”不是个案。本报今年四月份刊发的调查报道《当一座城市的流浪猫,被一款App“圈养”之后》,探讨了人与流浪动物、城市与生态平衡、公益与商业之间的责任与边界。其中涉及的“街猫”模式,其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猫屋的选址、环境管理不善,投喂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对社区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潜在影响等,这些争议背后,总是影影绰绰地存在着一个叫做“商业模式”的影子。

可惜猫咪不会说话,它们无法表达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它们能依赖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类的良知和理性。领养也好,投喂也罢,都应以尊重生命、承担责任为前提,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与动物的相处关系,让爱成为它们真正的避风港。

青年报记者 郭佳杰/文 施剑平/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