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思政课变得更“大”
青年报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山川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员。
参与组织策划的“初心与传承”上历博(上革博)青少年“大思政课”教育项目获评全国1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示范项目,是该项目的策划人之一。
回忆2024
2024年将“大思政课”的“大”作为研究突破的重点,不仅提高了思政课学生的覆盖面,也扩大了课程内容的广度。
“大思政课之‘大’,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思想教育其实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一点儿也不枯燥。”生于1993年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员山川对记者说。作为组织策划者之一,她参与的“初心与传承”上历博(上革博)青少年“大思政课”教育项目今年获评全国1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示范项目。
上历博的青少年思政课项目始于2018年,山川参与了课程研发和授课的全过程。2024年她把工作突破重心主要放在了“大思政课”之“大”的研究上。在山川看来,这个“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覆盖面要广,其二是课程的内容要宽泛。之前,上历博的青少年思政课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是浦东新区昌邑小学文博社团的20个学生,效果虽好,只是受益的学生有限。山川说,只有加大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各学科的联结,让思政内容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覆盖面。
所以在2024年,山川对思政课内容联结各学科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她眼里,思政课不仅能独立成课,还可以与美术课、科学课、体育课,甚至英语课产生关联。比如上历博藏有一块铸于1907年的英文版外白渡桥铭牌,还有一面上世纪30年代校友送给圣约翰大学的中英文版锦旗。这些都已经作为课件,成为了小学英语课的教学内容。
山川对记者说,他们不断精进研发基于上历博丰富红色资源馆藏的大思政课,就是想让青少年感受到,红色资源就在自己的身边,触手可及,非但不枯燥,甚至还很有趣。
展望2025
2025年继续在大思政课的研发上下功夫,让青少年走近红色资源,并且觉得生动有趣。
青年报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