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渔为媒,因渔而变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侯鑫
上海海洋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和种苗工程,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一项。
回忆2024
本年度最难忘的事是国庆前夕,团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感谢党和国家对团队几十年来“以渔为媒”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认可。作为团队一员,跟随团队参与西藏亚东鲑鱼研究、新疆虾蟹绿色养殖技术推广、青海鲑鳟鱼苗生产等,见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渔而变。
在冰天雪地的新疆,冬季气温常骤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寒风如刀。然而,上海海洋大学90后讲师侯鑫和团队成员,毅然投身于长期自然越冬后的河蟹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此过程中,侯鑫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样本采集。他回忆道,新疆冬季湖面冰层最厚可达100厘米。每次采集样本,都得费力打冰孔,还要严防冰孔再次冻上,这意味着他们要长时间在极寒户外。为此,团队想出“妙招”:在冰孔上方放置漂于水面的网筛,再盖上木板,定时查看,一旦发现冰孔结冰,拉动绳索,网筛便可破冰。
尽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北屯市冬季条件恶劣,侯鑫却觉得,每天都是知识碰撞的宝贵时机。侯鑫说,“我们既收集生产数据、推广前沿技术,也能从当地一线技术推广人员那里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深入对比新疆河蟹越冬前后的营养品质与肠道健康状况,我们惊喜地发现,长时间自然越冬并未使河蟹营养品质下滑。这一发现为当地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河蟹产业新模式提供依据。我们在今年3月份和7月份分别去了新疆,在新疆住了18天。”
提及今年,最让侯鑫难忘的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侯鑫说,“身为团队一员,过往数年我曾跟随团队参与西藏亚东鲑鱼研究、新疆虾蟹绿色养殖技术推广、青海鲑鳟鱼苗生产等,见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渔而变。我们在传授推广自身专业技术的同时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展望2025
2025年,我想对团队伙伴说:“树立理想,锤炼本领,担当责任,扎根专业,服务人民。”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