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合中华文明绚烂图景
2024-12-29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杨熠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

学习深造至今缀合甲骨超400组,成为学界90后青年学者中让甲骨碎片“破镜重圆”最多的人。

回忆2024

甲骨缀合这项工作已有百余年历史,成果众多,但它们散见于各类出版物或网络平台,查找起来很不方便。在中心支持下,杨熠和另外两名中心博士生共同参与了“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的上线和维护。团队今年又新加入一位博士生,他们四人一起初步完成了“四方会同”甲骨著录信息库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大家致力于在新时代全面整合甲骨的著录与缀合信息,为学界提供查检之便。


这一年里,杨熠步履不停,既有安静的学术研究时间,也有出席重要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的“高光时刻”,于学术交流中互学互鉴,提升学术水平。就在上月,他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的“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他的论文《甲骨缀合所见新字形信息及其考释》获评优秀论文,这为他未来进一步开展古文字研究带来了莫大的激励。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杨熠研究的正是甲骨学。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目前存世的16万片甲骨中,碎片占到90%以上。将散落各处的甲骨文碎片重新拼接在一起,使甲骨“破镜重圆”,变成较为完整的材料,这项工作被称为“缀合”,堪称冷门“绝学”。

可能和大家想象中不同,由于甲骨需要妥善保存,许多专业研究者接触实物的机会其实屈指可数,甲骨缀合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拿着甲骨实物碎片来“拼图”,一般只能凭借着拓片及实物照片。

甲骨文是探寻商周文化的重要材料,对缀合所得的新材料进行研究,从而解读甲骨文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信息,并进一步发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杨熠深感这项学术工作的深远意义,“有幸参与相关工作,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缀合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打开视野、深化认知。”

杨熠又举了个例子——“杠”字见于《说文解字》,此前在古文字材料中可以向上追溯的最早形体见于战国楚简。他在《甲骨缀合所见新字形信息及其考释》文章中的一部分提及的一组甲骨缀合,缀出了一个新见的甲骨文——这个字从木工声,可释为“杠”。通过这一发现,可以补上“杠”字字形演变序列的重要环节,将其上溯至殷墟甲骨文。


展望2025

前路漫漫亦灿灿,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将继续致力于甲骨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并与团队通力合作,做好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推动甲骨学的发展,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贡献青年之力。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