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拓荒青年|人生因“拓荒”而重合,是什么让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2024-12-31 上海

【编者按】

7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专题调研并出席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的战略要求,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勇当先锋,努力做到改革开放担使命、功能塑造提能级、产业培育成生态、经济发展上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作出临港新片区的更大贡献。

伟大的征途,总在开拓中奋进。2003年冬天,响应市委、市政府开发临港的号召,一支21人的“拓荒团队”成立,一个平地兴产,滩涂造城的故事自此开启。弹指一挥间,21人的团队已成长为3300多人的大型国企,迎来21周年的临港集团再次肩负起全新使命。21年前,曾经的开拓者尚是青年,他们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命运与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今天起,青年报·青春上海将推出系列报道:“临港拓荒青年”,当曾经的滩涂蝶变为奋斗的热土,他们的故事是否会再次启发今天的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临港的“诞生记”与“成长史”,从不乏这样的精神。而一切的起始,源自于一次选择。

21年前,第一次踏上临港的土地时,李刚29岁,翁巍32岁,富思渊刚刚毕业工作3年。2003年秋,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临港集团在上海外滩光明大厦宣告成立,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一支21人的“拓荒团队”,在那一刻开始重合。从繁华浦江畔走向荒芜东海滨,我们不禁要追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这趟“拓荒”之旅?

  // 见证过荒芜,才能为欣欣向荣感叹 //  

李刚如今的职务是临港集团党校执行副校长,临港创新管理学院院长、产业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临港,他最爱去的地方是大海边。工作疲累的时候,站在大堤上,看到岸线一整排连成片的厂区、码头,来来往往的船只忙忙碌碌,海上作业的钻井平台日夜通明。他心中就能涌起无限波澜,脑海中是一幢幢建筑从图纸上层棱叠簇竖立起来的样子,吹着这样的海风,身上会再次充满干劲。

他见证过这里的一片荒芜,才因此更为眼前的欣欣向荣无限感叹。

21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发建设临港新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临港成为上海经济区域重心转移和产业分布战略性重组的重要环节。2003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明确由临港集团负责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2003年秋天,就在黄浦江畔的金陵东路2号楼光明大厦,一支21人的“创业团队”正式成立,伴随着他们的脚步从浦江之畔奔赴东海之滨,“拓荒”的齿轮缓缓转动。

29岁的李刚当年所站立的地方,还只是一片盐碱地。和另外20位同行者初来临港时,他们面对的是农田荒滩,茫茫大海,没有办公楼,也没有水泥路,连人影都稀少。

李刚是江苏人,从来上海读书直到参加工作,都在上海市区。那之前,别说来临港,他甚至都很少听说过这个地方。当年高速还没通,第一次从上海市区开车过去,到了浦东机场还得沿着南六公路一直开到底,单程就花了2个半小时。到了临港,工地上走一会儿就迷了路,到处都是农田,导航都不起作用。

“无论是建设条件、交通条件、办公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的人员配置也是高度年轻化的。”李刚笑说,没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每天上班来回奔波的劲儿都扛不住。

当时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他记得很清楚,集团成立后第一次召开员工大会,员工总数21名。这个21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仅仅30岁左右。

  // 以壮举开端,恰是我追求所向 //  

21人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漕河泾开发公司的骨干。刚从复旦大学毕业3年的富思渊也是其中之一,现任临港集团董办主任的他,当时还是漕河泾开发公司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

“那时说要去临港,问我意见,我没什么顾虑就答应了。”回想起当年,富思渊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自己刚刚好在附近买了房,刚开始装修,正做着每天步行上班只需10分钟的美梦,还没实现就破灭了。“除了这个‘梦碎’有点突然之外,其他我都没纠结太多,就义无反顾地加入工作组了。”

富思渊是上海人,从小生活在老静安,家就在苏州河边上。“我以前活动范围很小,小时候去趟南京路都觉得远,读大学时才第一次去徐家汇。毕业后到漕河泾上班,已经觉得是我能去的最远距离了,没想到这一下子给自己扔到了上海最边边上,幸好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

如今的他,会把当年的自己拿出来调侃,调侃中却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赤忱——他说,自己的名字中有个“渊”字,所以会与水结缘。“漕河泾的水还不够深,我还年轻,趁着干劲正足,索性去个更远的地方,去找一片大海。”富思渊笑言。

没想到的是,来到海边,第一件事是要先填海。在241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如何打好第一仗,在哪吹响冲锋号,成为集团首先需做的重要决策。当时,中船、沪东重工、上海汽车和上海电气几家大型企业有意落户临港,如何让这些重装备有地可依?一系列前期调研后,临港集团决定将重装备产业区落户临港南滩。

2004年,芦潮港西侧滩涂建设防洪大堤圈围工程开启,几百个不眠之夜,近千人的协同作战,吹沙填海、筑堤建港、架桥开路,硬是将-4.2米的滩地吹高4米,围海造地33平方公里,为临港新城建设铸起了铜墙铁壁,并为产业区后续利用岸线建设码头、发展大型制造业奠定坚实基础,一举成为上海围垦史上的创举。

响应国家战略,绘就全新蓝图,以这样的壮举开端,在年轻的富思渊看来,恰是自己的追求所向。正如李刚初来临港时,在一片荒凉中,看到了那几片忙碌施工的工地,已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一种百舸争流、百废待兴的感觉。而我们,未来就要投身这片土地,干一番事业。”这种感觉让他心潮澎湃,心怀希望。

  // 我们有信心,因为背后是国家的信任 //  

让李刚和富思渊都记忆深刻的是,集团刚建立时,围绕“为什么要开发临港,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临港”的问题,内部组织了一场大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21年后,他们依然能脱口而出:“党赋予临港机遇,我投身临港发展。”

正是这样,在“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临港,这支从零开始的“创业团队”开始书写平地兴产、滩涂造城的故事。

2004年12月,在筹备阶段过后,响应到前线当“炮手”的号召,集团办公点迁至南汇区南芦公路2160弄7号,也就是泥城镇美芦苑。从黄浦江畔的市中心一下来到农民“别墅”办公,没有人有任何迟疑和抱怨,很快都进入了角色,大家还会互相打趣,说可以边办公边“听取蛙声一片”。

随着建设推进,需要招募更多新人。负责人力资源的李刚开始也有过担心,怕偏远的临港会“劝退”年轻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都热情地来投简历。有一次去一所学校招聘,岗位只有两个,却收到了上百份简历。“这些年轻人,都比我想象得更坚定,更勇于克服困难。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的烙印。”李刚道。

“从光明大厦到美芦苑,我们都笑说是‘黄埔军校’一期和二期的‘学员’。”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科投公司董事长翁巍则这样表示。这些年轻人,如今也都成为了临港集团的骨干力量。

翁巍自己正是“一期学员”。去临港时,他32岁,是漕河泾开发公司科技部副经理,负责漕河泾开发区信息化工作。“去临港开发实际上是我们主动提的。”他说,在他看来,年轻时就应该探寻新的发展空间,探索新的发展,去开创出更让人期待的事业。在临港的发展当中,始终践行了国家战略,是服务于上海整个新一轮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们总觉得我们很有信心,我们觉得背后站着的是国家的信任。”他说。

20多年前,滴水湖还在填埋中,招商时翁巍只能告诉别人:“这是一滴水,滴到湖中形成了阵阵涟漪。”那是临港最初的蓝图,也只是一张蓝图。那之后,他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一起,一点一点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20年如一日将临港真正从一张规划图变成了今天的现实,让愿景落了地。

如今的临港,有很多翁巍喜欢漫步的地方。从遍布各处的产业园区,到美丽的滴水湖畔,走在临港的每一处,他都觉得特别美好。“因为这里是我们打造出来的,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事业,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是一种洋溢在自信当中的自豪感。”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