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冬日好“市”发生,年轻人为何爱上迎新赶集“轧闹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培琦/图、视频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上海的冬日街头,虽然气温不断下降,但各大迎新市集却人气不减,人头攒动“轧闹猛”。相比当下不少大型商场频频“遇冷”,门槛较低、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等成了市集凝聚人气的一大优势。美食市集、手作市集、新年市集……爱逛市集的年轻人和遍地开花的特色主题市集,让“赶集”这个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词,“重生”为潮流生活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那么,岁末的冬日市集又有什么吸引力能让人们如此“抗冻”呢?
新年市集争“奇”斗“艳”
不止于购物解锁多元玩法
从热火朝天的工地蜕变成氛围浓厚的滨水街区,西岸梦中心曾经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西岸滨水新空间,凭借着滨江沿岸的特有景致和玩法,成为了魔都的现象级热门地标。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这里也成了体验城市“松弛感”的不二选择。
“赶集”探索美好生活,是去“班味”的好办法。记者来到位于西岸梦中心的冬季奇幻水岸嘉年华,这里的市集以60个暖心摊位装点滨江沿岸,涵盖世界各地美食、节日氛围单品等。从新鲜果蔬到五彩鲜花,从原创手作到创意商品,空气里还飘荡着各色美食的香气……手握一杯香甜的热饮,走走停停,买一袋宛平南路600号的咖啡,带着遥遥领先的精神状态,去感受多元而迷人的集市氛围。市集已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还成为了Z世代的社交关键词,年轻人在此相遇、交流,分享购物的乐趣和新年的喜悦,基于相似的兴趣,还能结交到意趣相投的新朋友。
这里的夜景尤为漂亮,内街道路“披上”了闪耀灯海,在雪花般璀璨的灯幕下,夜晚的巡游乐队表演延续着“松弛感”,年轻的乐手们会一边摇摆一边奏乐,晃晃悠悠地从剧院广场出发,沿着江边一直走到巨型麋鹿装置前。
江边还搭建了近1000㎡的冰场,笨拙的南方“小土豆”们,推着“海豹”小推车,骑着冰上自行车,玩得不亦乐乎。记者在冰场旁遇到了在附近上班的白领贺贺,她和同事相约下班后来此滑冰,感受“北方人的快乐”。贺贺告诉记者,她在滑冰时冰场上会不定时飘雪,还观赏了花样滑冰表演,这让她和朋友们在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松花江。“过年我计划去哈尔滨玩,本来还打算到当地再去体验滑冰玩雪,没想到提前在上海就实现了。”但滑“嗨”了的贺贺完全没过瘾,也让她更期待接下来的冰雪游。
关注到大家对冰雪运动的喜爱,沪上不少新年市集都或多或少引入了冰雪元素,真冰滑冰场也同样出现在了上海世博的“新年花市”中。不过,在这个市集上,比起滑冰,更吸引人的是满目的“繁花”。
位于世博文化公园世界花艺园地下配套商业空间内,记者找到了这个以花为主题的市集。这里有数十种花卉组合,除了有水仙、金桔、佛手、五代果等传统年宵花卉,现场还能欣赏到热带兰花、观叶植物、高山杜鹃等近年涌现的热门品类,也有原产澳洲的帝王花及公主花、非洲珍奇块根巨琉桑、马达加斯加象牙宫和东南亚食虫植物等新奇品种。甚至,还有用乐高积木搭建了栩栩如生的花卉艺术场景等,为亲子家庭也提供了轻松有趣的悦玩空间。
由于市集处于室内空间,成为了“遛娃”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放任孩子们在花市里兜兜逛逛、撒丫子跑,也不用担心他们着凉受冻。“来到这里,孩子就变成了好奇宝宝,一边在花海中穿梭,一边细细打量,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植物?问个不停。”周末带着5岁孩子来逛市集怡文告诉记者,这里像是个小型的花鸟市场,不仅有品种独特的花卉,还有很精致的水族箱和蝴蝶标本,而且工作人员也很有耐心,会帮助好奇宝宝们做科普。
此外,市集里不光有花,还有20多种生活方式、环球美食、潮玩品牌、快闪文创等。爬爬双子山,逛逛新年花市,特别适合联动世博文化公园来一次冬日City Walk,手捧一束精致的年宵花,踏上浪漫花香的启新之旅。
当外国游客遇上魔都市集
体验异乡的“年味”氛围
氛围感无疑是新年市集的一大看头,张灯结彩的市集会装扮得更加喜庆,营造出浓厚的新年气氛。而逛市集也是一种怀旧,能让许多人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赶集的场景,在忙碌的生活中短暂停顿,感受那份久违的热闹与喧嚣。因此,哪怕没能被市集本身吸引,很多人也会愿意停下脚步拍张照、打个卡。
随着2024年入境游门槛持续放宽,带动“China Travel”持续走红,不难发现,岁末的上海街头,外国游客又变多了,一些选择在上海跨年的游客也把目光投向了新年市集。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最近在外滩源逛市集时,就遇到了很多外国人。整个市集被外滩源历史悠久的欧式建筑群包裹,漫步街区,本就氛围感十足,再加上沪上知名市集的号召力,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打卡。
在周卫红看来,上海作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应该为所有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旅游的人考虑,“氛围比较接近我在欧洲旅行时遇到的市集,虽然规模、物品的种类还是很不够,但是作为给境外人士提供一个过年的节日氛围感,还是不错的。”
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因市集而相遇,分享各自的文化和故事,让市集成为一种新兴城市文化景观,同时,逛市集也能帮助游客们快速了解城市的某个切面。可见,市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要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自留地”
需要“对的商品”和“对的定位”
在市集上淘淘心仪小物,在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在热闹温暖的节日氛围中,也让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那么,究竟是什么“戳中”了年轻人的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黄浏英认为,在内卷、繁忙的现实世界里,年轻人需要寻找商业空间之外的一个“自留地”和“自由地”,加之政策层面溢出的红利,各类花样市集喷薄而出,成为年轻人周末放空、放松的情绪输出渠道,也构成了城市中小微美学生活场景。
“一座有生命力的市集,社交属性、文化属性高于商业属性和物质属性。”在黄浏英看来,通过文旅赋能,市集已不仅是闲逛、购物的地方,更变成了大家寻找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甚至出游的目的地。文旅创意的融入可以让消费者把市集游玩当作休闲体验与情感体验,让人们在追求商品使用功能的同时感受艺术气息,提升消费体验。这是市集生态火热“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说,抓住年轻人的关注点就抓住了消费主力市场,但是,不是所有商品通过市集包装一下,就会让年轻人买账。有着丰富出摊经验的独立插画师明明表示,要在对的场地选择对的品类。“原来我只在上海出摊,于是我带着一些插画帆布包以及文创手作走出上海,来到苏州诚品旁的市集,可是一件也没卖出去……而隔壁摊主卖中式包、卖毛绒玩具和饮食却非常受欢迎。”通过这样的踩坑经验,让明明清楚地意识到,要留意观察不同地方的商业业态和年轻人的喜好。
比如,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明明认为,适合引入具有海派风情或现代都市感的商品,可以将地标性建筑融入时尚、个性、多元化的文创产品中。而在苏州和扬州,产品则应体现古色古香的特色,比如传统工艺品或与园林相关的主题产品,融合江南文化,注重古典韵味的呈现,既能吸引本地消费者,也能迎合外国游客的需求。除了结合当地元素与文化背景,在明明看来,还需结合区域分析经济结构和消费水平,来推测该市集面向的消费群体可能偏好的产品类型。“只有通过精准定位各地的文化特点和消费者需求,才能够提高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商业模式中沉淀出自己文创品牌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价值。”明明表示。
不仅摊主要找到“对的商品”,不同的市集也需找到“对的定位”。在市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卷的当下,“同质化”现象常常是被人诟病的问题。在黄浏英看来,要想挽救“审美疲劳”,市集可以打造独立市集品牌,增强品牌内容及品牌叙事能力,凸显有态度的品牌形象,吸引有态度的消费人群,“不同主题的市集可以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咖啡市集、宠物市集以及茶市集等不同行业的特色市集也能带动行业发展、赋能区域特色产业,使得文旅市集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微旅游的一团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