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宝藏”区域性博物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探索一座城市,一定要去趟区域性博物馆。”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知名大型博物馆之外,年轻人打卡“宝藏”区域性博物馆成为热门。“挖宝藏博物馆”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达4亿次,“小众博物馆”话题在小红书阅读量达3445万次。
“宝藏”区域性博物馆既是城市会客厅,也是市民和游客的沉浸式课堂。这些博物馆内一个个精心挑选的展品和一处处个性化的细节,展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观众的热爱,成为承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宝藏”区域性博物馆?区域博物馆走红的背后又折射出什么?
年轻人爱上“宝藏”区域性博物馆
探索一座城从一个区域博物馆开始
土山湾博物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索一座城市,不妨从参观区域性博物馆开始。如今,线下打卡博物馆、线上分享看馆体验,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历史和文明发展,从历史文献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从事动画行业的小琳手拿一份精美镂空土山湾牌楼的介绍册,驻足在土山湾博物馆一个个历史展品前,并兴奋地拍摄展品。谈及参观感受,小琳说,“我之前经常去上海博物馆,前几天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土山湾博物馆的‘种草笔记’。这是我第一次来这,这类区域性博物馆给我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让我对徐家汇和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新的理解。看到馆里19世纪末的昆虫标本,1909年土山湾印书馆的《古文拾级》以及圆雕作品,感受到徐家汇南端的土山湾是海派文化和海派工艺的重要发源地,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感受到上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
穿梭时空之旅,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已然成为博物馆的爱好者。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文博内容借短视频走向更多年轻受众,喜欢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00后相较其他年龄层占比更大。
在松江大学城读大二的晓天看来,逛博物馆是探索一座城市,了解城市文化的好途径。“在参观广富林水下博物馆之前,我只听说‘松江是上海之根’,参观之后我了解了松江从古至今的演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示馆里展示的史前建筑遗迹,这在上海以及长三角区域都是比较罕见的。因为我们学校离广富林遗址公园比较近,休闲时间我经常会去参观博物馆,有时还有沉浸式戏曲演出,感受江南文化和城市文化。”
广富林水下博物馆
区域博物馆展现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折射出年轻人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徜徉在历史文化的海洋里,在区域性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厚重底蕴,知来路明去路。在社交媒体上,Z世代纷纷化身区域性博物馆的“自来水”,分享自己的看馆感受和体验,写下“种草笔记”。
对于大学生而言,博物馆就像是开放式大学,一件件展品就像是徐徐展开的书籍。他们不仅热衷探索自己所在城市的博物馆,还乐于在周末闲暇时探索周边城市的“宝藏”区域性博物馆。叶咏絮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也是一名小红书博主,在参观良渚博物院后,她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感受。谈及这座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叶咏絮说,“良渚文化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内的‘良博映玉’,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之一,博物院内数个大小不一的‘玉璧’,就像承载历史的盘具,错落有致地漂浮于水面。走进博物院内,各种精美的玉器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参观后我依然意犹未尽,还和朋友参加了‘渚多好戏’集市活动,精心挑选了特别可爱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良渚博物院。受访者/图
年轻人对区域性博物馆的热爱,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在拥抱城市新发展的同时,也渴望了解地区文化之根。对于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小晞而言,博物馆是他开启当地旅游的第一站。“这学期我和同学去镇海旅游时,第一站就是镇海乡村博物馆,去了解当地的发展脉络。一座城市吸引我的不仅有如今的城市面貌,还有曾经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址,它们都会让我产生探索欲和好奇心。”
== 专家 ==
“宝藏”区域性博物馆挖掘地方文化细节
提供了更具体、更生动的文化体验
区域性博物馆为何吸引年轻人?长期关注沉浸式文博与智能传播领域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艺彤分析道,大型博物馆通常以宏观叙事为主,而相对“小众”的区域性博物馆则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细节,提供了更具体、更生动的文化体验。例如,土山湾博物馆以土山湾孤儿的生活记录为切入点,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中国近代史缩影。这种微观视角和“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历史与文化变得更具亲切感,拉近了参观者和博物馆以及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情感共鸣的产生和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同时,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氛围更能给参观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文化趣味。
谈及区域性博物馆如何增强自己的特色,从而吸引年轻人,黄艺彤认为,区域性博物馆应以其独特的藏品为核心,多维度开发IP,不仅包括传统文创产品,还可以延伸至研学和文化节庆活动等体验型产品。建议区域性博物馆与高校加强沟通联系,探索类似“博物馆给场景、高校出创意和技术”的创新合作模式,为沉浸式文博培养人才。此外,这类博物馆可以适度使用人机互动技术,充分发挥创意作用,打造“小而美”的沉浸式体验。因为这类博物馆往往资源有限,所以在互动展陈技术的选择上,更应该选择性价比高、“四两拨千斤”的选项,将重点放在情感交互和故事性的打造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