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年轻人的反向输出:忍不了“养生号”“专家号”,干脆为老人“定制”公众号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在最亲的血脉之间,28岁的沈恒云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当他前往辽宁大连读博,与留在西北的父母,相隔的不仅是几千公里的距离,还有彼此错位的观念:“手洗还是机洗?开空调是否费电?争吵不断。”
“去吵,去闹,当下有效,他们希望安抚你的情绪,却仍相信他们自己。”陪在父母身边,未必贴近他们的心。看着父母在抖音直播间买了一件又一件保健品,周禅感到无力。
与长辈的沟通成了问题,交流多是白费口舌。这是许多年轻人面临的现状。
一次,祝余拿起家中用了许久的木筷,考虑家人健康,她打算换掉。父母却始终坚持沸水消毒即可。争论无果。就在那刻,祝余决定,她要针对不听劝的父母,创办一个公众号。
他,她,他们,这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为了家中的长辈,将个人公众号变成针对中老年人的讲坛,以“专家”“调解员”的口吻反向输出,对老年人进行生活劝导,或科普和扫盲。
发推文,变成“专家”的年轻人
晚上9点02分,公众号“淡雅随和育儿”发出推文:“想让孩子主动结婚?这么劝,准管用!”
“字大一点儿,字体加黑,语言轻松幽默,标题也有讲究,顺从他们的想法,等他们被吸引点进去后,再逐一劝解。”沈恒云以“诱饵”来形容推文的标题。
他的公众号推文,多是站在调解员的第三视角,以拉家常的口吻,植入他自己的思考。“我的选题一般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也有一些年轻人的投稿和评论,他们希望我发声。”他说。有学生遭遇家长暴力收手机,他便在文章中劝解“手机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自家父母长年累月节俭、勤劳到“委委屈屈的地步”,他就写“没苦硬吃背后的神秘执念”。
和沈恒云注重心理劝导不同,00后研究生祝余讲究一个“科普”。她在自己公众号撰写的第一篇文章是“木筷使用手册”,为了警示父母定期更换木筷的必要性,她在文章里甩下一个又一个医学知识点:“幽门螺杆菌会附在筷子的表面”“细菌进入人的胃部”。“他们比较相信网络上的知识,看一些推波助澜的东西,会有所改变。”她说。
“HGH凝胶抗衰奇迹?小心又一拨骗局!!!”“艾灸包治百病?神器降临人间!”同样是科普,90后上班族周禅的公众号,常以“标题党”的语气剖析商品的本质。在文章中她以激烈的语气来揭露商品骗局,遇到关键文段,她字体标红,放到最大,试图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破除家人对万能商品的迷信。面对老年人,她琢磨出了点心得:“界面尽量简单,话都说得非常极端。比如说‘网信办再次强调的三种骗术’‘震惊!90%的老人都上过这个当’,就更像他们群体的风格。”
网络上,拉不回的老人
“淡雅随和育儿”这个公众号名,沈恒云想了挺久:“听起来很有母性光辉,父母潜意识会觉得作者与自己同一立场,一般更容易接受,不会有太多防备心。”公众号头像则是一位抱着孩子微笑的妈妈,创造温馨的氛围。
这种张机设阱的设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老人很容易被营销号带偏。”祝余说。近年来,她的妈妈会在网上不断地刷各种耸人听闻的视频,算法抓取到,使劲推送更多。为此,妈妈常恐慌地分享孩子走丢类的视频给祝余,祝余一般会淡淡地回句“好的”,来安抚妈妈的情绪。
短视频平台流行的这几年,周禅眼睁睁看着家中父母跳入直播“陷阱”。早上五点起床,听养生课直播。晚上七点直播开始,又搬着椅子听。听时拿着本子和笔,记视频里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给到后台的小管家,能领一毛到两元的红包。
Z世代亦会迷失的时代,对老年人来说,网络更是犬牙交错的陷阱。“支付宝的面部支付,他们不想开,却莫名其妙地就开了。开通容易,关上却难。”周禅说。沈恒云回忆,他教父母用手机,但父母很难理解淘宝、京东这种需要“浏览大量文字”的软件,得“看视频”“听别人讲解”。
买了红外线坐垫,其实就是垫子里放着个红灯泡;听养生专家讲课卖产品,专家却是被抠图放进视频里的……年轻人熟知网络,一眼就能识破各种招数,老年人却无力招架。因为工作,上班族秦勉常和老年人打交道。她发现,针对老年人的这些“工程”不少。比如说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电话,说是提升流量,借故扣他们话费。
一旦栽进里头,老年人就有拉不回的架势。“家里人是很难沟通的。你知道这东西是假的,但他们就信别人不信你。”秦勉说。家里老人在直播间买保健品,周禅心平气和地劝过,也态度激烈地反对过,却收效甚微:“就算他们意识到好像被骗了,那也觉得只是这次,下次一定不会。”
沈恒云所感觉到的是观念矛盾,这层矛盾因如今网络的飞腾越发凸显:“我的思想扎根在眼下的时代,家里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他们那个年代。”从生活观念,到对事情的看法,因时代的交错,上一辈与他屡有冲突。他“不知道怎么解决”,就“吵架”,吵完了却照旧。
正是由于这种艰难的对抗,他们萌生了自己做公众号来向老年人科普或传达观念的念头。“带动他们去思考。”沈恒云说。
当然,也有“以毒攻毒”的考虑。“他们既然那么信网上的营销号,那么好,我也来写。”祝余描述说,“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达成我想要的目的。”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