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在沪留学青年人才“海归又归海”,致公党市委建议增强上海对留学青年人才吸引力和粘合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发展,其中青年人才占绝大多数。致公党市委调研后发现,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的不断白热化,大量优秀留学青年人才毕业后选择留在海外,甚至出现了部分在沪留学青年人才“海归又归海”的现象。
上海两会进入倒计时,致公党市委将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一份《建议增强上海对留学青年人才吸引力和粘合力》的界别提案,为留住留学青年人才建言献策。
原因 人才政策条款及实施有待完善,留创园孵化能力较弱
据领英发布的《2024中国留学生回国求职洞察报告》,76%的海外留学人才在26岁以下,他们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更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上海作为留学生回国工作的首选地,出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和举措,在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引进海外人才方式多元化、外国人才来沪工作便利化、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等方面得到了有关各方认可。
但与此同时,致公党市委调研后发现,上海与全球很多大城市相比,对国际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粘合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才政策条款及实施有待完善。缺乏对刚毕业回国、工作年限不长的留学回国青年人才实际情况的关注。申请周期长过程繁琐,相关政策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宣传推广和答疑服务欠佳,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政策信息的来源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宣传账号,如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小红书博主。
二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能力较弱。上海已有的1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难以提供如企业规划制定、税务法务等真正能为初创企业起到关键性扶助作用的服务。园区招商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园区企业良莠不齐。
三是留学人才与机构组织链接不强。部分留学青年人才回国来沪后,没有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组织建立链接,加入组织的意愿和实际行为较低。同时,涉侨相关组织缺少信息获得渠道,无法实时高效地联系相关人才。
建议 健全引进留学青年人才的政策体系,提高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能力
为此,致公党市委开出了多个“处方”。
致公党市委建议,健全引进留学青年人才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宣传和答疑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留学青年人才,形成以企业为主的人才政策导向,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海外引才规划,明确留学青年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优化引才审批流程,探索增强一网通办的智能化平台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实现海外人才引进办理智能化。加强政务后台建设,让各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库共享、电子证照联网等形式实现网上信息查验和认证,提高办理效率。加强对成长期留学青年人才的关注,增加海外引才政策对留学青年人才的普适性,把本科留学生纳入引才范围。研判国家发展进程中需要的专业人才,提前与“未来”人才建立工作契约关系。
同时,深入国外著名高等院校,邀请优秀待毕业留学生来沪实习,培养其城市归属感。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好海外引才政策的培训,着重对HR进行政策内容、申请流程等内容的培训。为重点用人单位配置海外人才引进专管员,对留学青年人才申报较多的用人单位,可推行上门服务。畅通海外宣传渠道,重视海外宣传账号和平台的运营维护,开设“问答箱”形式的媒体账号,在宣传引才政策和国内营商环境的作用的同时,打通留学青年人才同国内政府行业的联络渠道。
致公党市委还建议,提高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能力。建议由政府部门统一指导,各留创园区结合各自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等,进行特色化及差异化发展。在招商时不必追求全产业链的覆盖和服务,在特定领域上做精做专,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与行业聚焦,融入区域发展链条,使16家留创园保持竞合关系,有形资产差异化战略定位。建立留学生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水平。加强留学生企业孵化器的品牌建设,探寻适合自身运营发展的商业模式,在筛选入驻企业、资源对接、投资管理、企业在孵、出孵毕业等方面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加强对留学回国青年人才的创业指导,对入驻留创园的初创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支持留学生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优先在上海应用,引导和组织创业人才参加注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培训。
建议 拓展发现渠道和工作范围,增强留学青年人才的城市归属感
致公党市委建议,完善留学青年人才数据库建设,建立各重点行业、领域青年留学人才信息库,掌握人才资源信息和更新,加强国内猎头企业的培育,实现国内外人才资源信息互相联通,减少留学青年人才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不对等现象。
致公党市委建议,重视留学青年人才的学缘影响力,母校和导师对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上海的高校要重视收集本校留学出国学生的信息,建立留学生及其导师信息数据库,发动其导师或有学缘关系者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并积极引进。维护留学青年人才国内朋友圈,引导留学青年人才在海外留学期间关注国内发展,了解国情沪情。组织已回国在沪留学青年人才参与行业交流、职业发展论坛等,扩大朋友圈,与业内人士建立联系,以便更好地融入上海,增强自我认同。
致公党市委还建议,要关注留学青年人才配偶和子女需求,本着人岗适配的原则协助其落实岗位,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权。注重对留学青年人才的精神激励,设立优秀留学青年人才荣誉称号,表彰先进模范。鼓励留学青年人才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实现社会价值,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的归属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