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联建议推广“遛娃车厢”,完善生育假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儿童在车厢里吵闹引发热议,青年妈妈面临不小的职场压力。在今年的两会上,市妇联将和代表委员们探讨“遛娃车厢”、“生育友好岗”等热点话题。
上海两会进入倒计时,1月9日,市妇联副主席、新闻发言人陈建军向记者介绍,在听取市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各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市妇联拟向市“两会”提交的提案、议案,从加强顶层设计和改善民生出发,围绕女性就业、女性权益保障、儿童友好、生育友好等方面展开。
▍ 建议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缓解青年女性“就业-生育”双重压力
本市青年女性普遍学历较高,对职业发展有更高的期望和需求,她们在追求职业梦想、为这座城市奋力打拼的同时,也面临着生育和职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市妇联发现,目前与青年女性相关的生育支持和稳就业政策越来越多,但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三方面矛盾没有缓解。
一是女性面临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经700余家用人单位调研显示,超过50%的用人单位表示育龄女性是潜在多次生育者,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男性。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后的前几年,生育后三年内女性就业比例平均下降15个百分点,生育数量和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对女性职业晋升具有抑制作用。
二是家庭面临“三育成本”与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本市生育医疗费补贴较少,且生育保险不覆盖灵活就业群体,商业生育保险不多。中国孩子的养育成本在全球范围内较高,本市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高。
三是社会面临生育观念转变与提高生育率之间的矛盾。“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淡化。2023年全市户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6,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31.66岁,平均生育年龄为32.56岁,较2022年进一步上升。初育年龄的不断提升抑制和降低养育多孩的可能性。
市妇联建议,营造生育友好环境,降低青年女性生育压力。切实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保护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提升生育休假监督力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三育”成本,将必要检测项目纳入生育基本保健服务项目,适度提高生育医疗费补贴,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加强社会支持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建立家政进社区支持系统,扩大居家育幼服务供给。
其次是提升就业机会和质量,减轻青年女性就业压力。推广“生育友好岗”,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弹性工作模式。开发适合女性灵活就业的新职业,挖掘社区公益性岗位潜力,放宽女性社工招收年龄限制。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其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按50%比例申请补贴。
市妇联还建议,增强就业能力与保障,缓解青年女性发展压力。提升女性就业能力,增加职前就业能力储备,为生育再就业女性提供产后返岗再培训。强化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灵活便捷的生育保险参与方式。延长女性职业发展黄金期,倡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管理岗位中的男女比例,在晋升、评奖、项目申报,以及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中,对符合条件的女性,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 建议优化女性灵活就业市场信息服务
女性在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占据多数,灵活就业为女性提供了兼顾家庭与职业发展的机会。然而,由于社区层面灵活就业岗位数量不足、新兴领域灵活就业岗位类型缺乏、用工单位对女性灵活就业的潜力开发不足、线上平台对灵活就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不足等原因,女性灵活就业岗位的数量和类型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女性灵活就业市场的信息服务亟需进一步拓展和优化。
也因此,市妇联将提交一份《建议优化女性灵活就业市场信息服务》的提案。
市妇联建议提高社区女性灵活就业服务能效。挖掘社区灵活就业服务资源,特别是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优先建设“家门口”灵活就业服务站;促进企业与社区的对接,开发针对女性的社企合作项目;鼓励社区公益性岗位向女性倾斜;构建社区职业发展平台,为女性劳动者提供即时就业信息、岗位对接和创业支持。探索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岗位类型。重点开发数字营销与电商、健康与生活服务、在线教育与专业服务等灵活就业岗位。推动用工主体打造促进女性灵活就业的良好环境。加强对用工单位的宣传和引导,帮助其认识到开展女性灵活就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营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如建立弹性工作制、实施远程办公等,为女性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便利。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发适合女性的“生育友好岗”等灵活就业岗位。提升线上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细化岗位信息描述,在公共招聘平台上,提供更详细的岗位信息,包括灵活用工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推动灵活就业信息渠道网络化,鼓励平台重点聚焦女性友好的岗位,精准提供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服务。
▍ 建议加强长途列车“适幼化”服务
你有听说过“遛娃车厢”吗?今年,市妇联将把一份《关于加强长途列车“适幼化”服务》的建议带到上海两会上。
友好出行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火车上因儿童吵闹而发生的冲突时有发生,6岁以下儿童的年龄特质与长途列车的时间长、空间挤、晃动大等因素叠加,使得他们极易发生哭闹、吵叫、碰触周边座位等不可控情况。火车上局部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形成不良社会趋势,长此以往,大众对育儿易产生负面观感,加重生养焦虑。
市妇联建议:遵照法律要求,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火车作为移动的公共空间,应该严格遵照“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并根据其特殊性为儿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权利支持。以“疏”代“堵”,增加精细化、个性化服务。铁路部门力所能及地加推既经济可行又能让社会满意的“适幼化”提升服务。比如:购票时增加“不购票婴幼儿信息”选项,以便利用算法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优先倾斜资源;预留婴儿车放置空间;将列车内部分卫生间改造为空间稍大的家庭卫生间;试点将与商务车厢对应的另一端1~2节车厢改造为亲子车厢;全新设计制造的列车可直接尝试双层亲子车厢;优先在亲子旅行的热门线路上试点应用“亲子观光”专列。此外,要及时总结推广已现成效的成果,比如“遛娃车厢”等。
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任务,2022年市发展改革委、市妇儿工委调研显示,仅有34.69%的儿童认为社区附近的儿童游乐设施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超过56%的儿童游乐设施存在着“数量少”“设施旧”“距离远”等问题。为此市妇联建议,以儿童游戏、运动、学习等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公园绿地设施,拓展公园绿地功能,打造寓教于乐知识课堂;结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和公共体育设施改建,增设适儿化健身设施,满足各年龄段儿童运动休闲需求;鼓励各类商业设施和商业培训机构在满足功能需求、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原建设基础上新增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
同时,友好出行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市妇联建议上海铁路在购票时增加“不购票婴幼儿信息”选项、将列车内部分卫生间改造为空间稍大的家庭卫生间等方面加强“适幼化”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