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日喀则|受灾村庄夷为平地,上海援藏干部的这个项目救了全村人
2025-01-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受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影响,拉孜县辖区不同程度出现灾情。截至1月8日下午3点27分,拉孜县县城及各乡镇已造成3人遇难、66人受伤、9300处房屋受损(其中房屋倒塌1553处),目前,救援工作正有序开展中。

易地搬迁前的老吉角村海拔近4900米,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庄。1月9日一早,从上海紧急返岗回到县里,看到昔日的“危村”在此次地震中夷为平地,上海市第十批对口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宫爱如长吁了一口气,“真的是万幸,我们赶在地震前完成了搬迁。”

原来,拉孜县由上海市杨浦区对口支援,从2022年至2024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拉孜小组尽心尽力完成了吉角村易地搬迁项目,正是这一举措挽救了全村37户143人的性命。

  老村变成废墟,村民因为这个项目逃过一劫  

“吉角村是个老村,海拔比较高,房屋破损比较严重,基础设施很薄弱。此次西藏地震,离震源很近的吉角村遗址垮塌严重。试想,如果村里的原住民们这几年没有搬下来,陆续入住我们为他们建的新居,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但今天当援藏干部、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真的来到现场,看到满目疮痍的吉角村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在援藏的两年半期间,游宇和其他援藏干部参与了这个易地搬迁项目。彼时,他们完全没料到这个项目可以让140多名村民此次可以在二层楼高的新房子里避震,因而躲过一劫。

谈及这一乡村振兴项目的前世今生,宫爱如的语气里透着自豪: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适宜居住。2022年起,上海援藏干部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在县城核心区域新建搬迁点,将整村海拔降低了800余米。一期居住项目于2023年11月28日交付,全村37户于2024年2月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争分夺秒,在颠簸的车上召开部署工作会议  

中午时分,记者连线到宫爱如、李佳颖、游宇三位援藏干部时,他们正在颠簸的车上召开部署工作会议。因为各种工作安排,采访被迫数次中断。

“目前情况比较紧急,县里将统一调度,安排救援工作。眼下首当其冲的是评估和梳理问题,包括哪些是危房,哪些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分阶段、分种类、分层次地处理问题。”援藏拉孜小组成员、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介绍说。

援藏拉孜小组成员、拉孜县发展改革和经信局副局长李佳颖则告诉记者,目前,救援组分成四个小组,有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物资接收组和医疗救治组。“以物资接收组为例,迄今已经对接了20多家单位、爱心基金会,这些物资有的准备发货、有的在途、有的准备接收,我们在紧锣密鼓地整理爱心企业的捐赠清单,确保物资、捐款信息准确无误;医疗救治组则要做好巡查,预防地震发生后的疫情等。”

“1月7日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了县里的受灾情况和援藏项目的情况,马上筹集当地亟需的医疗和生活物资。昨天我们启程返县,今天抵达县里,集体到岗后投入救灾工作。”返岗的“集结号”吹响后,2小时,13人全部到岗,宫爱如为这个团队的行动力感到骄傲。他补充介绍说,“现在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很大。比如几十车的物资在整理发放,他们刚刚抵达房屋倒塌受灾最严重的拉孜镇开展义诊,接待了100多位病人,为他们诊断、开药、留医嘱。后续,我们还将协商重建方案。”

当问及目前当地还缺什么时,宫爱如透露说,“目前物资基本不缺了,唯一缺的是牛粪炉(一种烧牛粪的炉子)。”

1988年出生的李大洋是中组部和国家卫健委“组团式”医疗援藏杨浦医疗队队长,拉孜县中心医院医教科主任、院长助理。今天在返程的路上,他和医院方面紧急对接,与团队成员一起对患者情况做了线上治疗方案的指导。“其中有个病人是之前我们救助的脊柱侧弯的小朋友。在救助后他的身高增高了21cm,我们对他进行了线上问询。”

下午1点左右,李大洋和队员们赶到医院开展查房工作,把上海带去的包括紧急药品、骨科支具等物资送到药剂部门。物资中还有一个大头是暖宝宝。“当地夜间气温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医院的房屋有些损坏,医护人员将病人临时转移到帐篷里,那里的保暖设施不是很好。远道而来的暖宝宝派上了大用场。”

下午时分,他还和队员们来到帐篷,开设了一个临时义诊点。为受灾群众做健康咨询、体检。“有的受灾群众在地震后发生了应激反应,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为他们做相关问题解答,量血压、血糖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